鼻咽癌是一種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多發生于鼻咽頂壁及側壁,尤其是咽隱窩,是具我國特征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以華南地區發病率最高,北方發病率較低,呈現人群易感現象,有明顯的地區聚集性、種族易感性、家族高發傾向和發病率相對穩定的特點。
一、五大早期信號:抓住身體的“求救聲”
(一)涕中帶血:最易被忽略的“紅色警報”
患者早期會出現“回吸性涕血”——即早晨起床后,吸鼻子時吐出的痰液中帶有血絲或小血塊。這種血量極少,顏色暗紅,常被誤認為“牙齦出血”或“鼻炎黏膜破損”。若此癥狀持續超過2周,需立即進行鼻咽鏡檢查。
(二)耳鳴與聽力下降:被誤診的中耳炎
鼻咽腫物增大壓迫單側或雙側咽鼓管(連接鼻咽與中耳的通道)會導致耳鳴、耳悶脹感,類似“坐飛機時的耳壓感”、聽力下降等癥狀。不同于普通中耳炎,這種癥狀不伴隨疼痛或流膿,但會逐漸加重,所以中耳炎治療效果不佳時,及時進行鼻內鏡檢查。
(三) 頸部腫塊:不痛不癢的“定時炸彈”
約60%-90%的患者確診時已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最常出現的部位一般都在耳后、下頜角等上頸部區域,質地堅硬如石、活動度差。由于無痛感,常被誤以為是“淋巴結炎”或“脂肪瘤”,但抗生素治療無效,且腫塊會持續增大。
(四)頭痛:容易被低估的“隱形信號”
腫瘤侵犯顱底骨質或神經時,會引起持續性單側頭痛,以太陽穴或后腦勺區域為主,夜間加重。不同于偏頭痛,這種頭痛服用止痛藥無效,還可能伴隨面部麻木、復視(看東西重影)或咀嚼困難。
(五)鼻塞與嗅覺減退:比鼻炎更頑固的“不通氣”
單側鼻塞逐漸發展為雙側,且常規滴鼻劑無效。隨著腫瘤增大,可能出現嗅覺失靈、呼吸不暢,甚至因阻塞咽鼓管導致耳部感染。 鼻咽部腫瘤向前生長可堵塞后鼻孔,進而侵入鼻腔,導致進行性加重的單側或雙側鼻塞。如果在治療后未得到改善,或者合并一種或多種上述癥狀時如頭痛、血痰、涕中帶血、耳鳴及聽力下降等,需加以高度重視。
二、誰需要格外警惕?——高危人群畫像
(一)EB病毒攜帶者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被認為是鼻咽癌的主要誘因。調查顯示,我國3至5歲的幼兒中超過90%曾感染EB病毒,而成人中超過90%為病毒攜帶者。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傳播途徑以唾液為主,例如共用餐具或接吻。EB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形成了共進化機制,通常能夠與人體和平共處并長期潛伏,不會引發明顯癥狀。然而,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其他因素刺激時,潛伏的EB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導致病毒快速復制,進而可能引發疾病,包括鼻咽癌及相關臨床病癥。
(二)“重口味”愛好者
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可能與鼻咽癌的發病有著密切關系。例如,廣東屬于鼻癌的高發地區,或許與其地方飲食中嗜食高鹽食品(如咸魚、魚干、臘肉等)有關。高鹽類腌制食品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會在人體中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類化合物)。
(三)吸煙或吸二手煙者
煙草中的尼古丁、苯并芘等有害物質可直接刺激鼻咽黏膜,導致細胞突變。研究表明,吸煙者患鼻咽癌的風險是非吸煙者的2-3倍,并且和吸煙量及吸煙持續時間成正比。
(四)有家族史的人群
約10%的鼻咽癌患者有家族聚集現象,某些基因(如HLA基因家族)的特定變異可能顯著增加患病風險。若直系親屬中有患者,建議每年進行專項篩查。
(五)長期暴露于有害環境者
職業性接觸甲醛、木屑粉塵、鎳等化學物質,或長期處于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也會提升發病風險。
三、科學篩查:早一步發現,多一份生機
(一)自查與初篩
? 觀察癥狀清單:出現上述任一癥狀持續超過2周,需警惕
? 觸摸頸部:定期檢查頸部是否有無痛性腫塊
? EB病毒抗體檢測:EB病毒抗體三聯檢(Rta-IgG、EA-IgA、VCA-IgA)囊括了EB病毒各期變化,可顯著提高鼻咽癌早期篩查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靈敏度提高至94.1%,特異度提高至98.9%,漏診和誤診率更低。
(二)金標準檢查:鼻咽鏡+活檢
? 電子鼻咽鏡檢查:電子鼻咽鏡結合窄波成像技術(NBI),能夠提高早期鼻咽癌的診斷準確性。通過觀察病變部位的血管形態,醫生可以直觀地判斷鼻咽部是否存在早期腫瘤。NBI技術還能精確定位病變區域,避免重復活檢。
? 鼻咽部病理活組織檢查:如果在鼻內窺鏡檢查中發現異常,醫生通常會進行活組織檢查。這個檢查是鼻咽癌診斷的金標準,通過取下鼻咽部的可疑組織進行病理分析,確診是否為鼻咽癌。整個過程在局部麻醉下進行,一般不超過30分鐘。
(三)輔助檢查
? 鼻咽部增強CT及核磁共振(MRI):CT和MRI檢查可幫助醫生更清晰地看到腫瘤是否擴散到周圍組織,尤其是顱底骨質或顱內軟組織。對已經確診的患者,這些檢查還能幫助判斷治療效果及是否存在復發。
? 頸部及全身彩超檢查:鼻咽癌常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因此,彩超檢查可以幫助發現頸部或其他器官的異常病變。如果頸部發現新生物,可進一步進行針刺活檢,或直接切除腫塊進行病理分析。
? 全身PET-CT檢查:PET-CT是鼻咽癌確診后評估全身轉移的重要工具。它不僅能夠發現早期轉移灶,還能幫助找到那些未發現原發病灶的患者的癌癥來源。
鼻咽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早期信號的漠視。記住:反復鼻塞、涕血、耳鳴、頸部腫塊不是“小毛病”,而是身體發出的紅色警報。對于高危人群,定期篩查比任何治療都重要。從今天起,關注身體細微變化,摒棄不良生活習慣,讓早篩成為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來源: 頭號感官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