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傳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STIs)是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挑戰,對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天新增超過100萬例性傳播感染病例,其中可治愈的細菌性和寄生蟲性感染(如梅毒、衣原體、淋病和滴蟲病)在2020年造成了約3.74億新發病例。病毒性感染(如HPV和皰疹病毒)更是長期影響著數億人的健康。這些感染不僅威脅生殖健康,還可能導致不孕、癌癥、HIV易感性增加等嚴重后果。然而,由于診斷工具不足、抗生素耐藥性加劇、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全球性傳播感染防控進展緩慢。為此,WHO于2022年啟動了全球性傳播感染研究優先事項制定工作,以確定滿足公共衛生需求的最重要 STI 研究領域,旨在通過科學創新填補關鍵證據缺口,改善全球性傳播感染防控體系。本文參考發布的文件,總結由此產生的 STI 研究重點。
一、在診斷領域的研究重點:診斷技術的快速、可及是關鍵
1.低成本即時檢測工具
當前,許多地區仍依賴癥狀管理(即通過癥狀判斷感染類型)進行診斷,但多數性傳播感染無癥狀,導致漏診率高。因此,開發低成本、快速、精準的即時檢測工具成為首要任務。例如,淋病和衣原體雙重檢測,可同時識別兩種常見病原體,提高篩查效率;區分活動性梅毒與既往感染:避免誤診和不必要治療; 耐藥性檢測,針對淋病等病原體的抗生素耐藥性進行快速分析。
2.自采樣與自檢測
自采樣技術(如陰道拭子或尿液樣本)在資源有限地區可減少對專業醫療設備的依賴,同時降低就診門檻。研究顯示,自檢測工具在高收入國家更受關注,而在中低收入國家則需結合本地醫療體系進行可行性評估。
二、預防領域的研究重點:預防策略需要創新技術引領未來
1.多用途預防技術
多用途預防技術指可同時預防性傳播感染和意外懷孕的技術,例如含有抗微生物成分的避孕環或凝膠。這類技術尤其適用于中低收入國家,既能降低感染風險,又能提升女性生殖健康自主權。
2.疫苗研發
盡管疫苗開發周期長,但針對淋病、梅毒和皰疹病毒的疫苗被列為長期優先事項。例如,淋病疫苗的研發可借鑒B群腦膜炎疫苗的技術路徑,而皰疹病毒疫苗則需突破潛伏感染難題。
2.風險溝通與暴露前預防
通過社交媒體、社區教育等渠道提高性傳播感染認知,并探索暴露前預防在非HIV類性傳播感染中的應用潛力。
三、管理領域的研究重點:加強治療管理,應對耐藥與供應短缺
1.新型抗生素與替代療法
淋病耐藥問題:全球淋病菌株對頭孢曲松等一線藥物的耐藥性加劇,急需開發新藥。
梅毒治療替代方案:芐星青霉素是治療梅毒的金標準,但全球供應不穩定。研究口服替代藥物(如多西環素)對孕婦的安全性成為重點。
2.減少污名化與社會心理支持
性傳播感染診斷常伴隨心理壓力和社會歧視。在中東地區和高收入國家,研究如何通過醫療體系改革和公眾教育減少污名化被列為優先事項。
四、流行病學領域的性傳播感染研究重點:數據驅動精準防控
1.感染與疾病負擔評估
梅毒與淋病/衣原體的發病率:尤其在非洲和美洲地區,需建立更系統的監測網絡。
健康尋求行為分析:了解不同人群的就診障礙,優化服務可及性。
2.微生物組與性傳播感染關聯
陰道微生物組的失衡可能增加性傳播感染易感性,相關研究被納入優先領域,以探索新型干預靶點。
新興挑戰:性傳播猴痘研究
2022年猴痘疫情暴發揭示了性傳播在新發傳染病中的潛在影響。WHO為此新增研究重點,包括:猴痘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評估、 性接觸中的病毒傳播動力學、針對高風險人群(如男男性行為者)的風險溝通策略。
總結與展望
WHO此次制定的40項性傳播感染研究優先事項,覆蓋了從診斷到防控的全鏈條需求,核心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數據積累,縮小資源有限地區與高收入國家的健康差距。未來需重點關注以下方向:
1. 跨領域合作:結合人工智能、數字醫療等技術加速工具研發。
2. 資金與政策支持:呼吁政府、藥企和國際組織加大投入,尤其關注LMICs的落地應用。
3. 公眾參與:借鑒HIV防控經驗,推動社區倡導和去污名化運動。
性傳播感染的全球流行不僅威脅個體健康,更阻礙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唯有通過科學突破、公平分配和全民參與,才能實現“終結性傳播感染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愿景,為全人類的性與生殖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Gottlieb SL, Spielman E, Abu-Raddad L, et al. WHO global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Lancet Glob Health. 2024;12(9):e1544-e1551.
來源: 參考文獻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