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同一種疾病,用同樣的藥物和同樣的劑量,為什么有些人藥到病除,有些人則不見改善,有些會出現藥物中毒,甚至極少數人還會威脅到生命?這種現象就是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您是否也遇到類似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個體化用藥與藥物代謝基因檢測相關知識。
1、什么是個體化用藥?
在充分考慮每個病人藥物代謝基因類型、性別、年齡、體重、生理特征、病理特征、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等綜合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經濟的藥物治療方案。所以藥物基因檢測目的是根據個體遺傳信息預測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從而調整用藥劑量或更換用藥種類,以改善藥物療效、避免或減少藥品不良反應。
2、什么叫藥物代謝基因檢測?
藥物進入人體后,經過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4個過程,在體內慢慢釋放并排出。在這個過程中,代謝酶基因、轉運體基因、受體基因、毒性相關基因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藥物的作用靶點、藥物代謝的速度、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從而導致每個人對藥物的敏感性和副作用不同。通過對藥物代謝酶、藥物結合靶點以及轉運體的基因進行檢測,可以判斷藥物在人體內的代謝速度、是否會導致不良反應,以及藥物的有效性。通俗地說,藥物代謝基因檢測就是用特殊的設備,通過血液樣本來分析您DNA分子中的信息,了解自己的遺傳信息,預知身體患某種疾病的風險或者對藥物的代謝轉運能力和靶點的敏感程度,達到預測疾病風險和指導臨床精準用藥的目的。
3、藥物代謝基因檢測適用哪些人群?
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的人群;
②有過藥物不良反應史的人群;
③有過藥物不良反應史家族的人群;
④擬使用可能誘發不良反應史的藥物的人群;
⑤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的人群;
⑥受基因影響較大的疾病風險人群;
4、藥物使用過程中是否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
對于需要通過藥物基因檢測進行個體化治療的藥物有兩種要求:
第一是“必須”,專指一些靶向藥物,沒有藥物基因組學信息就不能使用。
第二是“推薦”,指另一些藥物,通常情況下也能用,但不準確,采用藥物基因檢測技術后,可以精確治療。
5、如何應用基因檢測報告?
①憑借基因檢測報告,我們能夠洞悉自身遺傳上的長處與短板,預估潛在疾病風險,并據此量身規劃健康管理策略。。
②個性化用藥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途徑和作用機制,從而預測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拿氯吡格雷來說,一個關鍵的檢測項目便是CYP2C19基因多態性的檢測,這是因為該基因所編碼的酶是氯吡格雷代謝不可或缺的一環,直接關系到藥物的效用。對于氯吡格雷的CYP2C19基因多態性檢測,其結果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野生型(也即正常型)、雜合突變型以及純合突變型。野生型意味著個體能夠正常代謝氯吡格雷,確保藥物發揮良好療效;雜合突變型則表明個體代謝氯吡格雷的能力有所減弱,或需考量調整藥物的使用劑量;而純合突變型則顯示個體對氯吡格雷的代謝幾乎失效,可能需要考慮用其他藥品作為替代方案。
③ 能夠深入洞察自身在營養代謝領域的獨特性,據此規劃出貼合個人需求的營養補給策略。例如,對于葉酸,常見的檢測項目包括MTHFR、MTRR等葉酸代謝相關基因的檢測。這些基因的變異會影響葉酸的代謝和利用,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神經管缺陷等疾病的風險。根據檢測結果,醫生可以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營養建議和藥物治療方案。
6、藥物基因檢測如何做?受檢者檢測時需要注意什么?
檢測時只需要采全血2-5ml的標本,即可開展各類藥物基因檢測。采血不需要空腹,同類的藥物基因檢測,受檢者一生只需做一次。目前許多藥物需要確定個體代謝類型,例如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抑郁癥、哮喘、抗精神病、化療等藥物,其代謝中涉及多個不同基因。因此,在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時,通過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就能夠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從而避免藥物的毒副作用,并避免無效用藥。
關于個體化藥物治療,醫藥的多學科診療模式已初步形成,但如何結合病人的臨床指征解讀基因檢測、治療藥物濃度結果,確定安全有效的劑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Magavern E F, Megase M, Thompson J, et al. Pharmacogenetics and adverse drug reports: Insights from a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J]. PLoS medicine, 2025, 22(3): e1004565
[2]陳晶.個體化藥物基因檢測開啟“精準用藥新時代”[N].人民政協報,2024-12-04(010).
[3]王辰.精準醫學:藥物治療綱要[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10.
[4]錢豪英,李榕,后曉群,等.對藥物基因檢測結果分析及應用[J].藥學與臨床研究,2020,28(06):438-442.
[5]紀宏宇,于洋,蔡本志.臨床藥物個體化治療技術進展與展望[J].藥學進展,2020,44(06):404-410.
作者: 操龍斌 南方醫科大學第七附屬醫院醫學檢驗科
來源: 科普672843313c9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