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民盟武侯區基層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科普燃智慧·藝術潤心田”進校園活動走進眉山市彭山區第五小學。
活動中,由協會邀請的國家一級演奏員、二胡藝術家黃維志、青年古箏演奏家陳姝羽二位老師為學校師生帶來的《弦韻琴思·指尖跳躍的音符》與《弦上新聲?箏脈傳承之問》藝術講座,以一弓一弦的細膩演繹,一弦一柱的精妙勾勒,引領大家穿越時空的長廊,探尋民族樂器千年的演變歷程。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用二胡、古箏為賦予了現代音樂新的生命,讓孩子們在悠揚的旋律中,踏上了一場穿越千年的音樂靈魂之旅。
“明月幾時有——”當千人童聲隨古箏漣漪蕩開,在青年歌手王一羽老師帶動下,聲波如春潮漫過校園。隨著二胡和古箏加入應和,蘇軾的詞句穿越千年,在孩童的歌聲里獲得新生。
作為此次進校園活動的重要環節,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的“科普大篷車”帶來的靜電乒乓、電影原理、聲駐波、離心力、勾股定理、穿墻而過等一系列物理科普儀器,以直觀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理解了一個個深奧的科學原理。
孩子們還有幸近距離觸摸了恐龍化石、宇航員的艙外航天服、魔鬼魚生物標本等珍貴展品,聆聽了恐龍滅絕之謎的揭秘和航天服奧秘的講解。而機器狗的握手、倒立、比心、跳舞等各種“炫技”表演,更是引得孩子們尖叫連連,簇擁在它身旁,笑聲不斷。有的孩子還伸手逗弄機器狗,讓大家沉浸式地領略了人工智能的魅力,機器狗無疑成為了當場的“人氣王”。
此次進校園活動,作為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推動“五育”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科學+藝術”的教育融合方式,為孩子們埋下了科藝的種子。相信這些種子終將生根發芽,成長為支撐民族脊梁的棟梁之林。
來源: 成都市科普文化產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