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湖澤間,一片片圓潤如盤的芡葉浮于水面,葉下藏著形似雞頭的果實,剝開堅硬外殼,便露出珍珠般的芡實米。這看似低調的水生植物,卻是江西人珍視的“水中人參”,在鄱陽湖畔、贛江流域的濕地中,芡實用千年的藥食傳奇,滋養著一方水土。

芡實古稱“雞頭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延年益壽的上品,李時珍更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芡實可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江西余干、鄱陽等地的芡實因水質清澈、泥壤肥沃,顆粒飽滿如珠,淀粉含量高達75%,更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及鈣、磷、鐵等微量元素。現代研究證實,芡實中的多糖成分能增強免疫力,其收斂特性對脾虛腹瀉、腎虛遺精有顯著調理作用,故被中醫譽為“脾腎雙補”的天然良藥。

在江西人的飲食智慧中,芡實既能登大雅之堂,亦可入家常小灶。盛夏的芡實糖水清甜解暑,秋日的芡實粥綿密養胃;老表們燉老鴨湯時撒上一把芡實,化解油膩的同時補益虛損;酒釀芡實圓子則是宴席上寓意團圓的甜點。更有巧手主婦將芡實磨粉,與糯米混合蒸糕,成就一道軟糯溫補的養生點心。就連芡實的梗和葉也不浪費——曬干后煮水,便是一壺祛濕的民間涼茶。

從《周禮》中“加籩之實,菱芡栗脯”的祭祀珍品,到蘇軾筆下“芡葉初生縐如谷”的田園風物,芡實始終浸潤著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江西人將這份水生饋贈化作“藥食同源”的鮮活注腳:一顆芡實,既是湖澤贈予的樸素美味,也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養生密碼,沉甸甸地墜在江南的煙火歲月里。

來源: 江西省藥膳食養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