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創造了電影票房神話,影片中那群憨態可掬、執著干飯的“土撥鼠”憑借其獨特的形象贏得了大家的喜愛。
土撥鼠又稱“旱獺”,屬于嚙齒目松鼠科,是生活在高原草甸上的小型哺乳動物,能長到50厘米左右,肥胖短腿,粗脖短耳,兩腳直立,外形呆萌。這貌似呆萌的松鼠科動物,因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對多種疾病的易感性,成為了醫學和生物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實驗動物,在人類健康和疾病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源:《哪吒之魔童鬧海》官方劇照
旱獺作為實驗動物在醫學研究中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鼠疫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旱獺是鼠疫桿菌的自然宿主,從中世紀另人聞風喪膽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到現階段的鼠疫零星疫情,旱獺與鼠疫的糾葛貫穿了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漫長歷史。1910年東北鼠疫大流行中,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證實旱獺為鼠疫源頭,其撰寫的《旱獺(蒙古土撥鼠)與鼠疫關系的調查》發表在權威的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鼠疫桿菌在自然界的存活依賴于穩定的“鼠-蚤-人或動物”生態循環,而旱獺正是這一鏈條的核心環節。旱獺感染鼠疫后很少發病,因此,其是探究病原體在自然界存活機制的“活樣本”,研究人員能夠通過分析其體外寄生蟲(如蚤類)的情況,解析鼠疫的傳播鏈。
二、肝炎研究的“活體解碼器”
感染旱獺的土撥鼠肝炎病毒與人類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同源性達70%,從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旱獺精準復刻了人類疾病的進程,科學家們基于旱獺模型推動了抗病毒藥物(如拉米夫定)和疫苗的研發。更令人振奮的是,2023年,中國科學家在旱獺中實現了CRISPR基因編輯,成功敲除乙肝病毒受體,為根治乙肝帶來曙光。
三、冬眠研究的“生命時鐘”
旱獺有著令人稱奇的冬眠能力。在冬眠期間,其體溫會從37℃降至冰點附近,心跳從200次/分鐘降至3-5次/分鐘,呼吸頻率通常降至?1-3次/分鐘,機體代謝率下降90%,這種"假死"狀態將持續長達6至8個月,這種極端生理狀態為研究?缺血再灌注損傷?、?器官低溫保存?和?代謝調控機制?提供了天然模型。科學家們從中提煉出的抗寒蛋白和代謝通路,為延長移植器官活性、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帶來了新思路。
圖源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旱獺能夠攜帶病原體的特性雖然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但旱獺對病原體的耐受性恰恰使其成為研究這些疾病的理想模型。如今作為實驗動物的旱獺已在自然疫源性疾病、乙型肝炎、代謝性疾病、寄生蟲病、高原醫學和冬眠等多個研究領域大放異彩,為人類醫學的進步帶了新的希望。
圖源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從動畫片中的萌寵,到現實中的病原攜帶者,再到實驗室里的科研明星,旱獺的角色轉變展現了科學研究的魅力。這提醒我們:在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要保持科學理性;現實生活中,不能隨意去觸碰它,在防范疾病風險的同時,也要善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科研資源。旱獺的故事,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寫照。
來源: 實驗動物,人類健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