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甘肅蘭州的初春微風中,一場激動人心的科學家精神宣講會正在甘肅科技館進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建平用平實而又激昂的話語,向來自全省的新一批50名“飛天英才”學生們講述了自己幾十年來的科研歷程、家國情懷以及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是黃建平院士送給在場學生們的一句話。這位蘭州大學的杰出學者,曾經以身作則,活躍在荒漠、旱區的氣候研究一線。他響應導師丑紀范院士“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號召,將科研方向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最終成長為國際知名的氣候學家。他回憶起自己的求學歷程:大學時,他在簡陋的環境中啃教材、做實驗,憑借對科學的熱愛和不懈努力,從一名普通學生成長為國際氣象學界的頂尖專家。

荒漠從不是絕境,而是夢想起航的地方。他身體力行,堅持培養根植于西北、服務于基層的人才。“我的學生中,有人選擇堅守西北,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氣象領域的標桿,例如陳思宇、管曉丹等。”黃院士驕傲地說道,這些學生展現了扎根邊疆的力量與使命。黃建平分享了團隊在西北荒漠的科研實踐:帶領團隊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克服艱苦環境建成首個國際水準的氣候觀測站。通過將地域劣勢轉化為科研優勢,他在半干旱氣候變化機理、沙塵氣溶膠影響等領域取得國際領先成果,發表論文近300篇,被引用超1.7萬次。

他激情盎然地說:“把學問做在大漠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鼓勵學生直面挑戰、勇于探索。

作為一名氣候研究專家,黃建平深刻理解氣候變化對全球的深遠影響。他特別提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干旱區,氣候變化往往是貧困與沖突的根源。黃建平團隊提出并實施了“絲路工程”,這一國際大科學工程旨在提高沿線國家抵御氣候災害的能力。

黃建平詳細介紹,“我們通過建立氣候監測站點、發展高分衛星數據系統、輸出中國的防災理念,幫助了‘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讓中國聲音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更響亮,更是切實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

黃建平深知,教育是一切科研事業的根本。宣講會上,他特別提到“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他為學生們編寫教材、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并以身作則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我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取得了極其突出的成就,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國家棟梁之才的含義。即使在西北這樣相對偏遠的地方,我們依然可以培養出一流科研人才。”黃建平感慨。

與此同時,他還不忘分享學生們的成長故事。從觀測揚塵的陳思宇到拆解激光雷達進而掌握核心技術的黃忠偉,黃建平的學生們用激情與才智寫下了一篇篇“中國夢”的生動實踐。

在他看來,“一個人成長道路上,遇到好老師是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光榮;一個民族不斷涌現優秀的老師是希望。”而黃建平以自己的師者情懷和實際行動,為師生間的傳承與教育事業書寫了動人篇章。

科學家精神,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黃建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的實踐。在與袁隆平、屠呦呦先生的對話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堅守、熱愛、奉獻”的深刻價值。他說:“因為熱愛,我們默默耕耘在最缺人的地方;因為熱愛,我們用行動詮釋科學家的責任與擔當。每個人只要堅持不懈,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就能在任何情況下追尋夢想、創造價值。”

黃建平的講座結束時,全場掌聲雷動。他為學生們種下的不止是科學夢想的種子,更是對家國情懷、世界擔當和將地域劣勢化為未來優勢的深刻啟迪。在這些“飛天英才”們的眼中,黃建平院士不僅是追逐科學夢想的榜樣,更是一位甘肅大地上矢志報國的平凡英雄。

正如黃院士所說:“甘肅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即便身處邊陲,只要夯實根基,志存高遠,未來的‘飛天英才’必將創造出更多屬于中國的奇跡!”

來源: 甘肅科技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