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生物博物館里陳列有各式各樣的古生物遺跡化石,前中生代疊層石、菊石、三葉蟲等,中生代熱河生物群戴氏狼鰭魚、東方葉肢介、三尾擬蜉蝣、被子植物等,以及中華龍鳥、羽王龍、小盜龍、孔子鳥、熱河鳥等,新生代泥河灣動物群猛犸象、桑氏鬣狗、三趾馬、長頸鹿、納瑪象、泥河灣劍齒虎、中國野牛、“四不像”、轉角羚羊、直隸狼骨骼等。
大家往往欣賞古生物個體的形態、大小和紋飾,以及動物骨骼的特征等,但對動植物生存的時代、古地理和古氣候特征、死亡特征以及動物的生活習性等卻知之甚少,這些就是古生物工作者需要在地層中探尋的秘密……
從陸相山間盆地中洪積扇相礫巖中挖掘出化石,推斷其死亡于泥石流中;從不穩定的炭質泥巖層中的動物化石,推斷其在進食過程中死亡于沼澤中;從海、湖相泥巖層大量動植物化石聚集,推斷其正常生死存亡;從火山灰覆蓋在化石層上,推斷其因火山爆發,環境巨變導致動物大量死亡。同時古生物學家通過地層巖性組合、沉積構造和同位素測年等手段,推斷其形成的時代和沉積環境。
除了探尋古生物遺體化石,研究古生物遺跡化石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足跡化石的大小、形態、深淺等特征,我們可以推算出古生物的種類、身高、體重,行走方向、奔行速度等等。
2020年,我們在河北省宣化縣發現的大型恐龍足跡群落中,恐龍足跡位于古河道砂礫巖上,由此判斷恐龍當時行走在河流沙灘上;在足跡旁有大量的植物樹干化石,推斷當時此地植被繁盛;從所有的足跡均被凝灰巖覆蓋,推斷由于大規模火山爆發,造成了恐龍的逃離,足跡被永遠的保留下來。眼前的兩串恐龍連續腳印組成的拐彎行跡,仿佛在夕陽下,一對食草恐龍夫妻雙雙飯后漫步,或是把家返的畫面久久不曾散去......。也正是有了這些神奇、有趣、甚至不可思議的事情,辛苦孤寂的地質工作變得多姿多彩、趣味橫生!
此外,遺跡化石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被風化破壞,為了能長期保留和研究已發現的遺跡化石,我們嘗試了各式各樣的新工藝、新技術,運用過環保硅膠、陶土、石膏拓摸、三維掃描等各種方式來留住這些珍貴的印記。
這就是古生物埋藏在地層中的秘密,蘊藏在廣袤無垠、歷史悠遠的地層中,那里還埋藏著無數個秘密等待被探索、被發掘。也期待您的加入,共同追尋遠古生命的痕跡,共創古生物的輝煌!
來源: 區調院地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