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丘陵,金黃的柑橘壓彎枝頭,空氣里浮動著酸甜的果香。江西的農人們摘下飽滿的“樟頭紅”柑橘,熟練地剝開果皮,攤曬于竹匾上——這看似尋常的勞作,卻是一場與時光的約定。三年成皮,十年成寶,一片小小的陳皮,在江西人的巧手與耐心下,蛻變為藥食兩用的“黃金”。

樟樹“樟頭紅”陳皮自古聞名,明代《本草品匯精要》稱其“陳久者良”,清代更被列為皇家貢品。贛中獨特的紅壤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孕育出果皮油室密集、芳香物質豐厚的柑橘,經“三蒸三曬”古法炮制后,陳皮中的揮發油、黃酮類物質隨歲月沉淀,藥用價值倍增。《中國藥典》記載陳皮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現代研究則發現其富含的橙皮苷可抗氧化、助消化,甚至被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輔助治療。

在江西,陳皮既是藥房抽屜里的“百搭臣”,也是灶臺上的“風味魔術師”。客家人燉老鴨湯,必擲幾絲陳皮解膩增香;鄱陽湖畔的漁家蒸魚,撒一縷陳皮粉去腥提鮮。盛夏的涼茶鋪里,陳皮與烏梅、山楂煮成酸甘沁脾的消暑飲;寒冬的瓷盅內,陳皮紅豆沙綿密香甜,暖身又暖心。樟樹人家甚至流傳“一兩陳皮一兩金”的俗語,將十年以上的老陳皮視為傳家寶,遇小兒積食或老人咳喘,煮水一服便是代代相傳的“土方子”。

從《晏子使楚》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的典故,到文人以陳皮入茶、入香的雅趣,柑橘早已超越果實的界限。而江西人用時間與智慧,將尋常果皮釀成風味的靈魂——一片陳皮里,藏著陽光的馥郁、水土的饋贈,更凝練著“愈陳愈香”的生活哲學。它不僅是舌尖上的江西記憶,更是中醫藥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鮮活注腳。

來源: 江西省藥膳食養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