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重用杯的推廣,是塑料污染治理全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我希望我們能夠深入探討循環重用杯在餐飲業的應用前景,分享較好的實踐,共同推動行業的綠色轉型。”3月6日,由廣東省循環經濟與資源利用協會、擺脫塑縛、ImpactHub Shanghai、深圳商報聯合主辦的“循環重用杯,餐飲業創業新風口” 創業分享會正式舉辦,在開場致辭中,廣東省循環經濟與資源利用協會總工程師 傅智健 開指出,推廣循環重用杯不僅是企業響應國家政策、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餐飲業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擺脫塑縛項目經理 陳艾佳 在會上分享了消費趨勢變化觀察:消費者對重用模式的消費態度的轉變。
消費趨勢變化觀察
消費者對重用模式的消費態度的轉變
1
不再只是環保人士的先鋒觀念
2024年擺脫塑縛的“中國消費者對于重復使用模式的態度調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以及微信的轉發、收集以及問卷新的收集,共收集全國1032名消費者的問卷回復。男女比例占比均衡,受訪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到41歲,其中31到40歲的群體占比是最高的。
此次調查對象現居城市,總體分布均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88%以上的受訪者需要參與家庭里日常消耗品的購買,這就意味著他們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國內家庭的很多消費選擇。
對比2023年的數據,2024年的調查更聚焦在普通的公眾群體,減少了環保社群的占比,這樣的調整是為了數據更加貼近消費者公眾的真實聲音,而不僅僅是環保愛好者的先鋒觀念。
2
消費者真的理解什么是重復使用嗎?
2024年能正確識別重復使用模式的受訪者比例從2023年的50%躍升至60%,比如大家熟悉的循環杯,從2023年46%的受訪者識別出這是屬于重復使用模式,提升至2024年63%的受訪者可以識別出來。可循環快遞箱從65%提升至77%的受訪者可以識別出來,這說明無論是企業的營銷還是政府還是NGO的倡導都在潛移默化地提升公眾的意識。國內的消費者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現在能夠識別出哪些產品屬于重復使用模式。
但問題也依然存在,比如調查中我們就有題目是問受訪者以下哪些屬于可重復使用模式?結果有13%的人都選了用完即棄的塑料杯裝奶茶。
3
消費者對重復使用的印象如何?
2024年受訪者對重復使用模式的正面積極的評價占比高達87%,高于2023年的占比。負面消極的評價僅占13%,比2023年減少了一半以上,這也跟政府企業以及NGO對國內消費者的環保理念上的持續教育有關。
國內消費者的環保與可持續生活的理念現在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了,在這個調查當中受訪者給出的正面印象中最常被提到的關鍵詞“勤儉節約”“符合可持續生活理念”,中國人骨子里節儉的傳統與重復使用的理念能完美結合。
在負面評價中,有72%的受訪者都擔心可能存在衛生隱患,比如循環杯是否消毒干凈?快遞箱是否會殘留污漬等,這是消費者比較擔心的問題。
Q:
這個調查當中挺高的接受度
與現實是不是會存在一些差距?
陳艾佳:調查反映的是消費者的預期接受度,這個反映的是消費者當下他受到政府、企業以及NGO的一些持續的宣傳和教育,他們現在對環保的理念,他們對可持續生活的一些理念決定的。必須要承認這個“預期接受度”對標實際消費決策肯定會有一些差距。
拿循環杯為例,現在消費者有這個意愿,但到了現實生活當中,他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來決定他最終的消費決策:比如這個杯子的宣傳或產品上是否讓他覺得相信這個產品一定是衛生的,是否有性價比,其歸還是否方便?宣傳上有沒有讓他感受到環保價值?這些因素都會綜合來影響他最終的消費決策。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就會符合一開始比較高的可接受度的意愿,作出購買的選擇。
4
消費者購買或不購買重復使用產品的原因TOP3
排在選擇重復使用前兩位的理由,第一是認為更環保,第二是認為更便宜。也有受訪者認為重復使用模式就意味著質量更佳、更方便,比如可循環快遞箱就不用拆得滿手都是膠帶或小泡沫弄得到處都是。
消費者不購買重復使用產品的理由,這次調查發現最大的攔路虎竟然是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這類產品。很多消費者有心想嘗試可重復使用的外賣餐盒、循環杯,但他沒有找到這樣的選項,或是超市里的循環包裝的洗發水總是擺在了不是很顯眼的角落,根本就注意不到。
排在第二的不選擇原因是,重復使用產品的包裝和價格會更高,以及質疑其環保價值。受訪者就會擔心是不是真的比一次性包裝產品更環保?以及擔心清洗消毒得不徹底的問題。根據公眾調查的結果來看,未來循環杯的實踐企業需要在產品設計上著重循環杯的便捷性、性價比,在循環杯的營銷上更加凸顯和解釋其環保價值。
5
不再只是環保人士的先鋒觀念
我們進一步調查了一下什么情況下消費者會對重復使用的衛生感到放心。在29%認為重復使用模式可能存在衛生隱患的受訪者中,大部分人認為需要監管部門來負責定期地檢查衛生是否合格,以及企業要公開他們的清洗流程和標準,其次企業也要作出衛生與安全的承諾。做到以上這幾點能夠讓這些受訪者對衛生感到放心,這也說明對于重復使用模式的推廣在消費者中建立信任也是很關鍵的。
6
消費者對不同場景重復使用產品的接受度
大部分的重復使用場景下公眾的接受比例都高于50%,與去年的情況基本一致,外賣場景的接受度相較于去年雖然有所提升,但無論是接受度還是普及率相較整體都是偏低的。
循環杯的預期接受度為64%,只有42%的受訪者說體驗過這種模式。除了堂食,其他所有場景的受訪者的預期接受度都高于受訪者目前的使用普及率,說明這幾個使用場景,哪怕是在當下的消費者認知水平下就已經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了。
綠色和平在2023年下半年針對循環杯公眾認知度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6%的受訪者聽說過循環杯的服務,但使用過的僅占31%,使用過循環杯的消費者基本給予了正面的反饋,也反映了民眾普遍滿意循環杯的服務,然而怎樣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行初次的嘗試來使用循環杯也是一個關鍵。
7
重復使用產品價格更高,消費者接受嗎?
有66%的受訪者是接受溢價的。為環保包裝多付一點錢。當然也需要給一個前提是企業必須透明地解釋為什么會貴,比如品牌能闡明循環杯的清洗流程和流程,消費者也會更愿意掏腰包。
另外一個亮點是押金制,這次調查中有74%的受訪者是支持這種押金制的。先付押金,用完后退還的制度,這個比例說明消費者對于這個制度設計的信任與理解,畢竟在我們國家共享單車和充電寶的普及已經讓押金制的模式也深入人心了。
對比2023年我們發現經濟因素,比如漲價已經不再是核心的阻礙了,反而是信任度、便利性以及是否具有性價比才是消費者是否選擇重復使用模式的關鍵。
8
行動建議
基于我們此次的調查結果,以及以上的分析,我們也對重復使用模式在消費者之中的推廣有一些行動建議,當然也同樣適用于細分場景下的循環杯。
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提升公眾認知。比如政府、市場主體、NGO和社會各界都應積極開展或是合作開展重復使用模式的宣傳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糾正概念上的一些混淆,用比較生活化的語言講清重復使用和可回收的區別,使用更符合社交媒體平臺主流趨勢的一些宣傳方式等。
注重引導消費者邁出重復使用消費的第一步。比如可以通過宣傳以及激勵政策,另外在宣傳和消費者教育時要注重重復使用產品的附加產值,比如環保和可持續生活的標簽,還可結合公眾對省錢這一標簽的強感知特性來更有效地引起公眾的體驗意愿。
提高重復使用產品和包裝的供給。我們前面也有提到大部分的受訪者沒有選擇重復使用模式的理由其實是因為他們日常中很少看到此類產品。
重視清潔消毒的流程。公開衛生執行的標準,嚴格遵守,企業可以向消費者作出安全承諾,也能讓消費者感到更放心。監管部門也應定期檢查重復使用產品的衛生是否合格,也可以借鑒臺灣環保部門的做法,由有關的監管部門向符合要求的品牌頒發衛生合格的專門標志。
重點保障重復使用產品的便利性。比如在產品設計上是否輕便,是否歸還更方便?在產品設計上一個小小的改進就能獲得很多消費者的好感。
在產品宣傳上也要注重說明他們的環保價值。講可持續的故事,比如向消費者解釋為什么循環杯會比一次性杯子更環保。持續監測市場的反饋,從而可以及時地調整推廣策略,幫助重復使用產品的持續迭代優化。 擺脫塑縛也將會持續關注消費者對于重復使用模式的態度變化。
*詳細報告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fa2YNryye4nIocpvJ1WM6g
-End-
編輯:擺脫塑縛
來源: 擺脫塑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