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傳福
近日,由中國和巴西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距今約1.6億年前的中國燕遼生物群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化石物種——坎波斯達爾文翼龍。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悟空翼龍科的多樣性,還為研究翼龍的演化提供了新的關鍵證據。
悟空翼龍科是翼龍演化歷程中的關鍵類群,兼具原始非翼手龍類和翼手龍類的鑲嵌特征,被認為是非翼手龍類向翼手龍類演化的過渡類群。此次發現的坎波斯達爾文翼龍化石標本近乎完整,僅缺失尾部末端和后肢部分。這種翼龍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巴西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第歐根尼·坎波斯教授,他為中巴古生物合作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
坎波斯達爾文翼龍保存了悟空翼龍科的典型特征,如愈合的鼻眶前孔、向后傾斜的方骨和加長的頸椎。此外,它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形態特征:前上頜骨嵴的背緣幾乎呈直線,缺少較大的背向突起;上、下頜分別有18顆和14顆牙齒;翼指骨的第四指節短于第一指節。這些特征表明,坎波斯達爾文翼龍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頭部骨骼的愈合時間較晚,顯示出悟空翼龍科成員在個體發育上的獨特性。
燕遼生物群是晚侏羅世(約1.6億年前)的一個重要生物群,其翼龍類大多表現出原始非翼手龍類的形態特征。悟空翼龍科的發現,為研究翼龍從原始形態向更進步形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膊ㄋ惯_爾文翼龍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悟空翼龍科在翼龍演化中的重要地位。
自2009年悟空翼龍科被命名以來,中巴古生物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研究表明,悟空翼龍類具有兩個功能性的輸卵管,一次可以產2枚卵。此外,它們的腭區結構更接近于翼手龍類,頭飾的形態和發育位置是屬種間的重要鑒定特征。悟空翼龍類以魚類為食,并能將難以消化的魚鱗以食團形式吐出。
汪筱林研究員表示,中巴古生物團隊將繼續對翼龍化石開展合作研究,重點關注翼龍類的系統演化、生活方式、生存環境以及全球對比。通過這些研究,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更全面地了解翼龍的演化歷程,以及它們在古生態系統中的角色。
坎波斯達爾文翼龍的發現,不僅是古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也為公眾提供了深入了解翼龍演化的機會。隨著更多化石的發現和研究,我們有望揭開更多關于這些古老生物的秘密。
來源: 李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