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歲的李先生患有多年的慢性胃炎,他聽說有一位名中醫有專門治療胃病的中藥秘方,李先生找到這位老中醫,開了一些中藥粉末。服用1個多月后,李先生自覺乏力,晚上起床小便的次數增多,到醫院檢查發現肌酐指標達300umol/L以上,是正常人的三四倍,已經造成了腎功能受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李先生出現了腎損傷呢?醫生為他進行了腎臟穿刺檢查,竟然檢出了大量馬兜鈴酸的成分……
中草藥在許多疾病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和較好的臨床療效,在腎臟疾病的治療中也被普遍應用。大多數人都認為中草藥的副作用少,然而真的是這樣么?隨著科學的進步,對中草藥的分析和實驗研究越來越多。近幾年來國內外臨床醫學雜志上連續報道個別中草藥引起的腎臟損害,中草藥的毒副作用也就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
目前,能引起腎臟毒性的中草藥有數十種。輕者可引起急、慢性腎臟功能損害,重者可引起腎功能衰竭。藥師對有腎臟毒副作用的代表性中草藥總結如下:
木通
性味苦、寒。有清熱利水通淋,清泄心火,利痹的功效。有毒成分為馬兜鈴酸與木通堿。小劑量3-6g有利尿作用,大劑量可損害腎小管,導致其上皮細胞壞死,嚴重者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草烏
性味辛、溫,有毒。能祛風濕,散寒止痛。含烏頭堿、次烏頭堿,以烏頭堿毒性最強,內服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主要經腎臟及唾液排出,生用易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故多經過炮制后入藥。長時間久煎(3-4h以上)后烏頭堿水解為烏頭原堿,其毒性僅為原生物堿的0.02%-0.05%,故草烏入藥應先炮制,并先煎半小時左右。
雷公藤
性味苦,有大毒。具有消炎、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有毒成分為雷公藤生物堿。中毒者多為用量過大者,可引起腎小管細胞變性及壞死,患者往往死于急性腎功能衰竭。
益母草
性味辛、微苦、微寒。有活血調理,利水消腫,涼血消疹的功效。含益母草堿、水蘇堿等多種生物堿。常用量12-30g,中毒量90g以上,該藥毒性較低,臨床用量常偏大,中毒后可引起多器官出血性休克、腎功能衰竭。
蒼耳子
性味辛、苦、溫。有祛風解表,通鼻竅,祛風除濕,止癢的功效。常用量為3-10g,中毒量30g以上。有毒成分為蒼耳子毒苷,它含有毒蛋白,能損害腎臟及心、肝等內臟實質細胞,使之發生混濁、腫脹、壞死,并使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引起廣泛出血。
魚膽
膽毒魚類的魚膽含有膽汁毒素,可引起肝、腎、腦的細胞廣泛中毒壞死,使腎血灌流量不足,引起少尿或無尿,從而導致腎功能衰竭。
天花粉
性味苦、微甘、寒。有清泄肺胃,生津止渴,消腫排膿的功效。有毒成分為天花粉蛋白。常用量3-12g,不宜長期服用。天花粉蛋白可使腎實質細胞變性,近曲小管大片壞死,且劑量越大,上述損害越嚴重,故有腎臟疾病時應忌用天花粉蛋白。
蜈蚣
性味辛溫,有毒。能熄風解痙,祛風止痛,攻毒散結。中毒量15g以上,其含有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常因異體蛋白質過敏或超量服用造成腎臟損害甚至腎功能衰竭。
蘆薈
有毒成分為蘆薈苷和蘆薈大黃素。常用量1-2g,中毒量9g以上,可出現腎臟損害,出現腎炎性改變。
馬兜鈴
有毒成分為木蘭堿和馬兜鈴酸。常用量3-9g,中毒量30g以上。可引起間質性腎炎,腎小球病變較輕。不可生用。
除上述中藥外,苦楝皮、牽牛子、金櫻根、土貝母、土荊芥、使君子、威靈仙、大風子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腎臟損害,應引起注意。
結語
小編提醒您,切忌濫用祖傳秘方和民間偏方,如果一定要使用某一藥方或藥物,應先取得其配方或成分,征詢專科醫師后,確定對腎臟無毒性才考慮應用。在服藥前后宜多飲水,保證足夠尿量以促進藥物排泄,減輕對腎臟的影響。絕大多數藥物對腎臟的損害是長期或超量服藥造成的,用藥一定要嚴格遵守醫囑,切不可自行加大用藥劑量和延長用藥時間。
來源: 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 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