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附近的非洲安哥拉屬熱帶草原氣候,來到這里人們印象最深的是:熱辣的太陽,空曠的稀樹草原,強烈的紫外線和黝黑的居民——炎熱,還伴有一點干旱。然而,就在這個現今十分炎熱的地區,地質調查者發現了7.2億年前冰川堆積形成的幾百米厚的巖石—冰磧巖,仿佛講述著這片靠近赤道的地方曾經歷了我們難以想象的極酷嚴寒,厚厚的冰雪曾覆蓋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它久遠的活動遺跡。

遠古冰川,海底印跡

時光輪轉,滄海桑田,從大約7.2億年前持續到6.35億年前,地球經歷了歷史上最極端的冰期,整個地球體溫驟降、氣候寒冷,冰蓋從極地一度蔓延至赤道,海洋幾乎被完全冰封,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雪球,人們稱之為“雪球地球”,大部分生物種群被無情終結,深埋于歷史的塵埃中。

當全球溫度升高時,看起來一動不動的陸地冰川會像擠牙膏一樣慢慢從高處流向海洋,一邊走,一邊捕獲大量其底部和兩側的巖石,隨著冰川的不斷融化,這些大小不一的碎屑沉入海洋盆地,經過千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固結后,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在安哥拉看到的跨越赤道、平行于非洲西海岸,近南北向綿延1400余公里,累計厚度可達數百米的冰磧(qì)巖。

極寒之物,另類之美

特殊的“冰封經歷”造就了冰磧巖獨特的特點:冰磧巖一般硬而脆,散落在深灰色泥巖中的灰白色碎屑猶如黑夜天空中的繁星,看起來斑斑點點、凹凸不平,給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特殊美感。

當包裹大塊礫石的冰山像船一樣漂到海洋上,隨著冰山融化,大礫石掉入海底,壓彎了早先形成的細粒巖石紋層,這種細粒巖石包裹大礫石的現象,是冰磧巖中常見的具有動感之美的墜石構造,是識別冰磧巖和冰川沉積環境的最直接證據之一。

冰磧巖中的礫石及碎屑物質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雜亂分布,在礫石表面常有擦痕,或碎裂狀、凹坑狀壓痕等外形,且形狀變化多端,有熨斗狀、馬鞍狀等。這是鑒別冰磧巖的典型特征。

物稀為貴,奇石妙用

作為特殊環境下的產物,大規模冰磧巖的形成本不容易,面對地質歷史上的海陸變遷,能夠保存下來并露出地表的冰磧巖更是少之又少,物以稀為貴,冰磧巖別具風格的巖石特征和包含的成因意義成就了它特殊的應用價值,結合其另類之美,冰磧巖可用于加工生產包括旅游紀念類、茶具類、藝術類、園林類等在內的高檔石材工藝品,極具藝術、收藏和經濟價值。

科學探索,地質揭秘

通過研究冰磧巖得知,現今氣候炎熱、風光秀美的安哥拉也曾經歷過一段“凄冷”而漫長的歲月。從冰磧巖獨特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我們認識了冰期和冰川作用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了解了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環境的巨大變化,為今后研究地球氣候特征和環境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大自然還有太多的奧秘等待人們去發掘、去解密,讓我們繼續用科學的態度探索地球的秘密,用淵博的地質知識揭開大自然的神秘,更好的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來源: 區調院地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