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棘龍(學名:Gigantspinosaurus)是屬于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類,長5.4米,臀高1.7米(算上骨板的高度可達2米)體重約1.5噸。肩胛處長有一對巨大的肩棘,以保護軀體。巨棘龍意思是“長有巨大棘板的蜥蜴”。巨棘龍的模式種被命名為“四川巨棘龍”,代表化石發現地四川省,生存于距今1.6億年前的晚侏羅紀。

簡介

巨棘龍生活在白堊紀晩期的非洲,屬于一種獸腳類恐龍,身體全長約12米,頭部較大,牙齒非常銳利,通常以兩足行走,指端長有鋒利的爪子。在巨棘龍的背部長有很粗壯的刺,每根長約2米,全都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帆,巨棘龍不僅可以用它來調節體溫,還可以用它來當做武器來抵御敵人的侵襲。

巨棘龍看起來身體龐大笨重,但是行動起來卻顯得很靈活,時常游蕩在寬闊的陸地上,捕獲各種素食動物。1

生物學史

巨棘龍在目前已知的 770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411位。

形態特征

小型恐龍,體長4米。屬于早期的劍龍下目的恐龍,在劍龍系統中甚至比華陽龍還要原始。

巨棘龍長了一個小腦袋,和其他后期劍龍下目有所不同的是他的頭部比較短,眼眶開孔較大。巨棘龍四肢粗壯,后肢長于前肢,背上長有15對共30塊骨板。

化石

巨棘龍發現于四川自貢地區。它的化石標本保存比較完整,關聯也較好。在它的肩部長有一對巨大的形似逗號并左右對稱的骨棘――肩棘。在此之前,其他地方也曾有過類似的發現,但因其骨架不完整、關聯差,所以一直不知其準確的解剖位置。四川巨棘龍的發現,無疑為復原這類恐龍,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佐證。2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發現的巨棘龍化石中,包含著一塊保存在巨棘龍左側“肩棘”部位積約400平方厘米的皮膚化石,它是目前世界上首例,也是唯一的一例劍龍皮膚化石,被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當做了鎮館之寶。

古生物學家經過對這塊皮膚化石的研究認為,巨棘龍皮膚上的鱗片非常粗糙,凹凸不平。當陽光照射它時,它的皮膚并不會反射出光線。這樣,在一定的距離下,很多食肉動物很難看得清這個家伙,這也就大大增加了它的生存幾率。3

2007年,在自貢恐龍博物館恐龍復原項目的資助下,彭光照等人對巨棘龍進行精確復再工作并重新觀察研究了這塊皮膚印痕化石。至此,這塊特殊的皮膚印痕化石才得以和大家見面。

劍龍下目皮膚化石最早由美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馬什描述于1881年,而這是中國發現的首例劍龍下目皮膚印痕化石。這塊化石的保存相當難得,彭光照介紹說:“這頭巨棘龍生前應該是一種離群或獨居狀態,當它正?;蚍钦K劳龊缶捅谎杆俾癫?,身體僅僅經過了小小的移動,大部分骨骼部還關聯在一起,其皮膚就保存于左肩棘背面,綜合整體的鱗片大小、排列方式等要素,該皮膚印痕化石的身體位置可能為前肢的肘關節及其鄰近的上臂、體側皮膚?!倍鴵婕兛蹈敝魅谓榻B,劍龍曾經發現過喉甲,這有利于保護其喉部,而這次他們在巨棘龍的皮膚印痕化石上就發現它的鱗片形態非常接近劍龍的喉甲。而且,這些鱗片不是單調均勻地排列,而是在小鱗片之間散布有零星較大的鱗片,這種構造已經成為植食性恐龍(如蜥腳類、鳥腳類、角龍類)常見的皮膚樣式,有利于防御。

分布范圍

生活于距今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被發現于亞洲,中國-四川地區。

來源: 百度百科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