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內蒙古自治區,除呼和浩特、包頭、呼倫貝爾等熟悉的城市外,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通遼市,更別說通遼市下轄的庫倫旗了。今天,我們就通過走進庫倫旗博物館,了解庫倫旗這個獨具魅力城市的民俗、風情。
庫倫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處燕山北部山地向科爾沁沙地過渡地段;全旗總面積4709平方千米,戶籍人口僅17.6萬。這是一個多民族居住旗,文化底蘊深厚,是著名的“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蕎麥文化之鄉”“中國蒙醫藥文化之鄉”“中國布魯文化之鄉”。庫倫旗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用豐富的實物和精美的圖文,對這“四鄉”做出了全面的介紹和詳細的詮釋。
安代是蒙古族特有的舞蹈形式,是以祈福消災、祈愿愛情美滿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原生態歌舞,被譽為“蒙古族第一舞”。這種歌舞發源于庫倫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蒙古族牧民通過說、唱、跳等方式,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向往。新中國成立后,一代代安代舞的傳承者不斷推陳出新,賦予安代舞新的文化、藝術內涵,將安代舞發展成為庫倫旗獨有的文化品牌,使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國際舞臺也展現了安代舞的風采。2006年,安代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展廳第二部分的主題為《庫倫蕎麥》。蕎麥,又稱甜蕎、烏麥等,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庫倫人的主要食物,用蕎麥制成的饹饹、撥面、和子成為庫倫人的最愛,其中象征蒙漢兩個民族合為一家的“蕎面和子”,更是庫倫旗的一道經典美食。
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栽培蕎麥最早的國家之一,庫倫已有1000多年種植蕎麥的歷史,這里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光照充足,土壤為栗褐土、風沙土,非常適合蕎麥生長。較之普通蕎麥,庫倫蕎麥的營養成分更為豐富,展廳的櫥窗展示了庫倫旗生產的蕎麥米、蕎麥面粉、蕎麥面條、蕎麥茶、蕎麥酒、蕎麥醋等深加工產品。
蒙醫藥學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吸收了藏醫、漢醫、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的民族傳統醫學。這部分重點展示了蒙醫藥學的發展歷史、核心理論、診治方法和傳承情況,以及庫倫旗從歷史到今天對發展蒙醫藥學的獨特貢獻。蒙醫用炮制的綿羊顱骨治療草原上常見的亞瑪病、偏頭痛、腦刺痛、血熱性頭痛等疾病頗有成效,展廳里的視頻演示了綿羊顱骨的炮制技術,令人眼界大開。
古代,蒙古族男子騎馬在草原上遇到兇惡的狼群,會從腰間抽出一根彎曲的小木棒向狼頭砸去。小木棒直柄曲頭,很像鐮刀,曲頭末端用牛皮板繩栓系一個小而重的銅錘,與小木棒一同飛出去的銅錘砸在狼的腦袋上,狼馬上就會斃命。這種小木棍就是最早的布魯。
布魯是蒙古語,意為“投擲的棍棒”,庫倫旗是布魯的重要發祥地,蒙古族牧民使用布魯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布魯最初被用作狩獵工具,后又兼具放牧和兵器之用,如今已發展為一種體育器械,成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項傳統運動項目。
布魯比賽分擲遠和投準兩種形式,參賽者必須使用規定的布魯,并嚴格遵守競技規則。擲遠比賽,擲出最遠者為勝;擲準比賽,擲得最準者為勝。參賽選手需瞄定目標、凝神聚氣、匯力于臂、爆發投擲,用最佳的力量、速度、靈敏和眼力贏得比賽。
庫倫旗博物館坐落在庫倫鎮棟梁新區,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500平方米,它與圖書館、科技館共用一棟大樓。參觀完博物館,走進圖書館查閱資料,可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庫倫旗的歷史、今天和未來;從圖書館出來,再去參觀科技館,進一步體會到了科學技術對庫倫旗發展所起到的強大推動作用。有感于斯,謹填《醉花陰》詞一首,以抒情懷。
內蒙東隅旗影秀,文化千年厚。安代舞祈祥,蕎麥飄香,蒙藥神醫壽。
布魯競技豪情奏,狩獵雄風透。博館閱滄桑,科技弘揚,城貌新更舊。
蘇青,曾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編輯部編輯,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繼續教育學院暨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科技導報社副社長、副主編,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副主任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
來源: 攜詩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