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您身邊懂醫的朋友 / 讓健康變得更簡單

?

作為臨床護士,我常遇到因誤吞異物而痛苦就診的患者。食道異物看似“小意外”,但處理不當可能引發大問題。本文將結合真實病例,從患者表現、急救誤區、科學處理及預防角度,為您提供一份**“保命指南”**。


一、患者表現:這些癥狀可能提示食道異物

  1. 突發性吞咽困難:進食時突然無法咽下食物,伴咽喉或胸骨后刺痛感(常見魚刺、骨片卡喉)。
  2. 流涎與嘔吐:患者頻繁吐口水,嬰幼兒可能出現哭鬧拒食、抓撓頸部。
  3. 異物感持續存在:即使停止進食,仍感覺喉嚨或胸部有東西“卡著”。
  4. 嚴重并發癥信號:若出現發熱、嘔血、呼吸困難,可能已引發感染、穿孔或氣道壓迫,需立即搶救。

案例警示:一位老人誤吞棗核后強忍3天,最終導致食道穿孔、縱隔感染,經手術才脫險。


二、錯誤處理:這些“土方法”可能害了你

  1. 吞飯團/饅頭:強行下咽可能將異物推向更深部位,甚至刺破血管(如靠近主動脈的異物)。
  2. 喝醋軟化魚刺:食醋停留時間短,無法軟化鈣化的魚骨,反刺激黏膜。
  3. 自行摳喉催吐:可能劃傷咽喉,嬰幼兒操作不當易引發誤吸窒息。
  4. 忽視癥狀拖延就醫:電池、磁鐵等腐蝕性異物,6小時內未取出可能造成食道壞死。

三、科學處理:牢記“三不三要”原則

急救口訣
? 不強行吞咽 ? 不盲目催吐 ? 不拖延就醫
? 要停止進食 ? 要保留異物樣本 ? 要立即就診

醫院處理流程

  1. 影像學定位:X線/CT明確異物位置、形狀(金屬、骨頭等顯影,魚刺可能需喉鏡)。
  2. 內鏡取出:90%以上病例可通過胃鏡微創解決,兒童需全身麻醉配合。
  3. 特殊情況處理紐扣電池:立即取出,堿性液腐蝕可致食道狹窄。尖銳異物:優先選擇保護性外套管內鏡,降低出血風險。

四、風險預防:給全家人的安全指南

  1. 飲食好習慣:老人、兒童食物去骨去刺,切成小塊。吃飯時細嚼慢咽,避免說笑、奔跑(尤其兒童)。
  2. 高危物品管理:將硬幣、紐扣電池、磁力珠放在兒童無法觸及處。假牙佩戴者定期檢查,睡前摘下。
  3. 特殊人群注意: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需經吞咽功能評估后選擇合適食物性狀。醉酒、鎮靜狀態下避免進食固體食物。

護士特別提醒

  • 兒童防護:選擇玩具時避開小零件(參考“窒息測試筒”:任何能通過衛生紙卷筒的物體都可能阻塞兒童氣道)。
  • 急救培訓:建議家長學習“海姆立克急救法”,關鍵時刻能挽救生命。
  • 及時就醫:即使癥狀暫時緩解,也需排除異物移位風險,切勿心存僥幸。

食道異物不是小事,科學應對才能化險為夷!轉發給家人朋友,守護“食”刻安全。

*參考資料: 1.全網資源

作者:汪護士。您身邊一個懂醫的朋友,讓健康變得更簡單。


**壹:**汪護士發表在本平臺的原創文章屬于原創保護,原創作品允許轉載,轉載時請務必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 、作者信息。否則侵權必究。

**貳:**汪護士尊重其他作者原創,轉載有出處的文章。文章/視頻/圖片中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文章,請與汪護士聯系,汪護士將予以及時刪除。

來源: 汪護士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