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紅霞 山西白求恩醫院
審核:朱秋娟 山西白求恩醫院血液科 主任醫師
在血液系統的眾多疾病中,有一種好發于老年人的惡性腫瘤 —— 多發性骨髓瘤,因其起病隱匿,常常容易被忽視。患者可能出現緩慢進展的骨痛、貧血、腎功能異常等癥狀,這些癥狀也常見于其他疾病,致使許多患者因首發癥狀不同,輾轉于骨科、腎內科、感染科等科室就診,進而造成誤診,延誤治療時機。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多發性骨髓瘤,以便更好地認識和關注身邊的患者。
一、什么是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又被稱為漿細胞瘤,是一種漿細胞在骨髓內異常增殖引發的惡性疾病,通常會侵犯多個骨骼。在我國,其發病率約為 1/10 萬 - 2/10 萬 ,男女發病比例約為 1.6 : 1,是血液系統中排名第二的常見惡性腫瘤。
二、病因探究
多發性骨髓瘤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但依據現有研究與觀察,以下因素可能與其發病相關:
1.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或家族性遺傳疾病,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病風險。
2.環境因素:長期暴露于特定化學物質、輻射或其他環境污染物中,可能提高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幾率。
3.病毒感染:部分病毒感染與該病的發生存在關聯。
4.免疫系統異常:免疫系統的功能異常,或許會促使異常漿細胞產生并增殖。
5.其他因素:年齡增長、性別差異,以及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等,也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危險因素。
三、主要癥狀表現
多發性骨髓瘤發病進程緩慢,初期往往無明顯癥狀,其臨床表現豐富多樣,典型癥狀如下:
1.骨痛:最為常見,腰骶部、胸骨、肋骨處的疼痛尤為顯著。由于瘤細胞對骨質的破壞,部分患者會發生病理性骨折,甚至可能多處骨折同時出現。
2.貧血:骨髓瘤細胞浸潤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從而引發貧血,且隨著病情發展,貧血程度會逐漸加重。
3.感染: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細胞減少,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真菌等各類感染。
4.腎臟損害:出現蛋白尿、管型尿,嚴重時可發展為急慢性腎衰竭。
5.高粘滯綜合征:患者會感到頭暈、眼花、視力障礙,甚至可能突發暈厥、意識障礙。
6.淀粉樣變性:常發生于舌、皮膚、心臟、胃腸道等部位,表現為舌肥大、腮腺腫大、心肌肥厚、心臟擴大、腹瀉、外周神經病、肝脾腫大等癥狀。
四、診斷方法
當懷疑為多發性骨髓瘤時,醫生會開展一系列檢查以明確診斷,主要包括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髓細胞形態學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等。
五、治療手段
1.化學治療:旨在盡快清除骨髓瘤細胞,遏制其生長。
2.免疫調節劑:促進癌細胞凋亡,增強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的殺滅能力。
3.蛋白酶體抑制劑:抑制異常漿細胞的分裂。
4.單克隆抗體治療:精準攻擊特定靶點,促使癌細胞死亡。
5.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借助干細胞移植來重建骨髓功能。
6.CAR - T 治療:對患者體內的免疫細胞 T 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使其具備殺死腫瘤細胞的能力,目前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中已取得一定成效。
7.對癥支持治療:抑制骨髓瘤引發的骨破壞,積極控制感染,糾正貧血等。
六、預防措施
雖然多發性骨髓瘤目前無法完全預防,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環境危險因素,降低發病風險:
1.生活作息:保持規律作息,秉持樂觀積極心態,避免精神緊張焦慮,保證充足睡眠,以提升機體抵抗力。
2.居住環境:維持居住環境的衛生清潔與空氣流通。
3.避免接觸有害物質:盡量避免與射線、化學物質、致癌物質接觸,注重個人日常衛生,預防感染。
4.飲食調節:保持均衡營養,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入。
5.適量運動:堅持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強骨骼和肌肉力量,預防骨折。
6.定期體檢:有類似癥狀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爭取早期發現,積極治療。
總結: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機制復雜,目前雖無法完全治愈,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它已日益受到重視。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因此,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骨痛、貧血、腎功能異常或反復感染等癥狀,務必及時進行相關檢查,以便明確診斷,盡早開展治療,控制癥狀,邁向康復。
來源: 程紅霞 山西白求恩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