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縣是“熱貢藝術”(“熱貢”藏語意思是“金色谷地”)的發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充滿神秘色彩的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
今天的路線是從銅仁出發,沿隆務河谷地到同屬黃南州的尖扎縣。對隆務峽的地質考察由此開始。
隆務河是黃河的支流,隆務峽因隆務寺、隆務河而得名。廣義的隆務峽多指長達50余公里的隆務河谷地。隆務河水在隆務峽照料下蜿蜒地由南向北從山谷中流淌而過。而真正的“隆務峽”則指位于隆務河谷地北段,長度近20余公里峽谷地區。
考察路線從銅仁縣開始,沿隆務河谷地北行到位于黃河大轉彎處的隆務河口結束,長度大約40公里。考察路線呈南北走向,與區域構造線有90度左右的夾角。由于先后穿越晚白堊紀~第三紀臨夏沉積盆地的西緣、晚古生代二疊紀~三疊紀大洋閉合洋殼碰撞形成的“甘加-隆務峽蛇綠巖”帶等本區內主要地質構造單元,且地質體露頭與通行條件良好,是一條了解區域地質環境的絕佳剖面。
從銅仁出發便進入了臨夏盆地。這里河谷相對寬闊,河灘兩側的田地里青稞麥已經染上了成熟的金黃色。
在經歷了晚古生代驚天動魄的大洋閉合、青藏高原隆起的構造運動以后,本地區地殼活動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自晚古生代開始,在臨夏地區形成了一套穩定的陸相河湖相紅色碎屑沉積。在考察沿線可以依次看到出露的新近紀毛溝組(Nm)、古近紀他拉組(Et)和白堊紀河口組(Kh)。巖石多為復成分礫巖、長石石英砂巖、泥巖等,整體固結程度相對較低。巖層產狀平緩,層面傾角接近水平(傾向S,傾角<10度)顏色多樣,紫色、紅色、青色、黃色,遠遠望去構成美麗的五彩丹霞地貌。
沿隆務河經過古浪堤水電站后就進入了峽谷地區。此時地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隆務河谷地顯著變窄了。映入眼簾的是公路兩側產狀陡立灰黑色破碎的砂板巖層替代了碎屑巖構成的五彩丹霞地貌。
峽谷不寬,最寬處不過1千米左右,大多數地方寬度小于500米。隆務河水隨著峽谷的走向不斷地調整著流動的方向。河水一路向北時而飛流直下,時而緩緩而行。公路則在隆務河兩岸之間不斷地變換穿梭往返。
良好的地質體露頭和修公路時產生的人工剖面,為近距離觀察巖石特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考察組的成員都仔細地觀察記錄著公路兩側巖石的巖性、產狀變化特征。
經古浪堤水電站繼續北上,峽谷變得更加狹窄了,公路被隆務河與峭壁夾持著蜿蜒曲折。路邊的變質的砂板巖表明,這里便是三疊紀古浪堤組(T1-2g)(巖石地層單位)的命名地。
古浪堤組(T1-2g)為一套薄—厚層砂板巖夾泥質灰巖,局部可見薄層硅質巖、條帶狀灰巖局部可見小規模的脈體斜切或順層侵入。巖層產狀向南偏西陡傾,一般多在60~80°左右,很多地段,在幾公里的距離內,地層傾向往往會發生較大的反轉變化,從SSW直接轉到NNE。在峽谷中一段近10公里的距離內,古浪堤組巖性組合單一。對一些沉積特征保留較為完整的巖層進行觀察,可以看到巖石沉積時所形成的“鮑馬序列”特征(巖層縱向上巖性變化:從含礫砂巖—細砂巖—泥質砂巖)。據此可以初步推斷巖石的沉積環境應該屬于半深海斜坡的濁流沉積以及巖層的頂面和底面。但由于構造運動對原始沉積巖層的破壞和巖石的淺變質作用,大多數巖層已經無法據此去推斷其頂底層面了。
從宏觀角度給人們的印象,古浪堤組砂板巖,巖層產狀的陡傾及產狀變化,是在近南北向強大的擠壓力下產生的,所以不排除在這樣的擠壓力之下巖層折曲形成一系列連續緊閉褶皺的可能。隆務峽則可能是在南北向擠壓力下,被擠壓物質向垂直于壓力方向空間流動而形成的巨大張裂隙。因此隆務峽為研究二疊紀晚期—三疊紀早期本區發生的洋殼閉合事件,提供了絕好的天然剖面。
在距隆務峽2號隧道南口約150米處的公路東側,考察組觀察到一個小型超基性巖體出露。巖體露頭不大,出露面積大約僅百余平方米,與周邊黑灰色砂板巖間均表現為斷層接觸。從手標本可見巖石具有明顯的被擠壓錯動而形成的擦痕。擠壓破裂面呈現弧形,其上可見明顯的擦痕和階步。其形態類似于牙膏被擠出牙膏筒時瞬間的形狀。
從該巖體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和環境推測,應該與甘加枕狀玄武巖大致為同期(可能為被動大陸邊緣增生的產物)。
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王繪清、朱云海等對隆務峽輝長巖樣品進行的U—Pb同位素年齡分析,其Pb206/U238加權平均年齡為250.1±2.2Ma,表明隆務峽蛇綠巖中輝長巖的主體結晶時代為二疊紀末—三疊紀初。從而進一步證實了隆務峽蛇綠巖與甘加地區蛇綠巖是同期產物。同時,對各單元礦物電子探針研究發現:橄欖石成分多為貴橄欖石,單斜輝石則多為普通輝石和透輝石,在利用其成分進行構造環境判別中,本區蛇綠巖形成于與擠壓背景密切相關的環境。
目前,關于隆務峽—甘加地區蛇綠巖的成因性質尚有較多的爭論,但以下事實是不爭的。即隆務峽、甘加地區蛇綠巖不僅從空間上位于同一構造構造帶(秦嶺造山帶中與祁連地塊的耦合帶),而且其形成的時代相同,均為二疊紀末—三疊紀初;其所受擠壓力均來自南北方向,代表了大洋(或弧后洋盆)的拉張—閉合過程。在眾多的解釋當中,該區屬多島弧—小洋盆的形成環境解釋還是相對比較令人信服的。
在黃河的隆務河口,一天的地質考察結束了。
隆務峽所展示出的地殼板塊運動產生的巨大動力,以至于可以將原始可能近百公里寬度的半深海沉積層擠壓到現在的十數公里的空間中。太震撼了!這可以給人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
宇宙的深廣,使我們對它感到神秘;而我們所在的星球,盡管就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對它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作為一個地質工作者,還有多少地球的秘密在等待我們去探索,還有多少關乎人類生存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地質學不僅僅是對地球的描述,而且是研究人類之所以能夠存在于地球所不可或缺的一門科學!
來源: 區調院地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