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橫跨北碚、沙坪壩、璧山三區,整合優化后面積為6526公頃,海拔200—952.2米,距重慶市中心35公里。縉云山是重慶主城都市區綠色生態屏障,是重慶的城市“綠肺”。山上是保護區,山下是中心城區,保護區外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我國特大城市中極為罕見。
縉云山保護區于1979年成立,2001年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縉云山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4A級旅游景區,素有“川東小峨眉”之稱。景區有黛湖、獅子峰、香爐峰、佛光巖、古銀杏、古桂花樹等為代表的自然景觀;有原中共中央西南局縉云山辦公地舊址為主體的人文景觀;有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的佛教寺廟、晚唐石照壁、宋代牌坊、清代那伽窟等古代石刻;有重建的白云觀、紹龍觀道教文化園區。縉云山景區集自然風光、紅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于一身,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縉嶺云霞
保護區內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現有植物有2407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11種,二級保護植物44種;有厚樸、青檀、紅花木蓮等珍稀瀕危植物83種;有縉云四照花、縉云黃芩、縉云槭等36種模式植物。保護區有動物1378種。其中,草鸮、紅腹錦雞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8種。是長江中上游地區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植物種基因庫,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開展森林科考研究、生態教學實習及環境保護教育等活動的基地,也是重慶市空氣質量清潔對照點、重慶市城周綠色生態屏障、重慶市主城保護得最完好的天然“氧吧”之一。
縉云山黛湖
如果說雨鳴澗再現了“巴山夜雨”的韻味,那黛湖就是“秋池”的具象化呈現。曾有人考證,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提到的“秋池”,指的便是黛湖。
黛湖由盧作孚組織修建于上世紀30年代,湖里生長著190多種藻類,被稱為“中國淡水藻類植物基因庫”。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起,黛湖周邊陸續建起不少鄉村酒店和農家樂,對黛湖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影響。在縉云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北碚啟動黛湖生態修復工程,湖水水質逐漸變得清澈,構建起高效的“山地溪塘復合生態系統”,打造出“縉云山生態修復的樣本”。
縉云山自然教育中心是由原縉云山賓館改造而成,總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共三層。一樓是科普教育展廳,設置有“北緯30°?奇跡縉云”“森林時空·秘境縉云”“蟲鳴風吟·五感縉云”“薈萃交融·蝶變縉云”“縉云四季”五個展廳,充分運用傳統技巧和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生動展示縉云山特色。二樓是自然教育區。主要為多功能廳、微型實驗室、種子銀行、森林讀書館、自然教室等自然教育場所。三樓是學術交流區。主要為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標本制作室等。
來源: 重慶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