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墑情即土壤濕度,監測不同區域土壤墑情對農業生產有以下重要指導意義:
灌溉管理方面
**確定灌溉時間:**在干旱地區或干旱季節,通過監測可知何時土壤水分降至作物生長需水閾值以下,從而準確判斷開始灌溉的時機,避免因缺水導致生長受阻。
**控制灌溉量:**不同區域土壤質地等條件不同,保水能力有別。如沙質土保水性差需少量多次灌溉,黏土保水強可適當減少灌溉頻率和水量,通過監測能精準控制,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作物種植與品種選擇方面
**合理規劃種植區域:**長期監測顯示某些區域土壤墑情穩定適宜,可安排需水量大的作物;而墑情較差、干旱頻繁區域,宜種耐旱作物,實現因地制宜。
**選擇適宜品種:**在墑情變化大的區域,選適應性廣、耐旱或耐澇的品種;墑情相對穩定區域,可側重選擇高產但對水分條件要求相對嚴格的品種。
病蟲害防治方面
**預防病蟲害發生:**土壤濕度過高易引發根腐病等,過低會使作物生長弱,抗蟲能力下降。監測土壤墑情并合理調控,可創造不利于病蟲害滋生的環境。
**輔助制定防治策略:**如監測到某區域土壤過濕易發病害,可提前采取排水降濕、藥劑預防等措施。
農業生產活動安排方面
**指導農事操作時機:**了解土壤墑情可確定合適的整地、播種、中耕除草等時間。如播種時土壤墑情適宜,可保證種子順利發芽出苗。
**優化農機作業效率:**避免農機在過濕土壤作業造成土壤板結等問題,通過墑情監測,選擇土壤濕度適宜時作業,提高效率和質量。
產量預測與品質提升方面
**預測作物產量:**持續監測土壤墑情結合氣象等數據,可預判作物生長趨勢和產量,為農業生產規劃和市場供應提供參考。
**提升作物品質:**通過監測調控土壤墑情,使作物在適宜水分條件生長,可提高農產品品質,如水果糖分積累、谷物蛋白質含量等。
來源: 農業生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