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門診碰到一個35歲的患者,很帥的一個小伙子,不過精神有點萎靡,體檢報告單上顯示“尿酸值460μmol/L”,小伙子很驚詫:我沒有什么感覺啊?為什么會出現高尿酸血癥?那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高尿酸血癥的前世今生。

一、高尿酸血癥一般指血尿酸濃度:男性≥420vmol/L,女性≥360mol/L,或在正常飲食和生活習慣下,血尿酸濃度較高

二、尿酸為何升高?

當體檢報告單上出現“尿酸值420μmol/L”的警示,許多人仍對這項指標感到陌生。高尿酸血癥(HUA)作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后的“第四高”,已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人體每日代謝產生的尿酸中,80%源自細胞新陳代謝,20%來自飲食攝入。當嘌呤代謝失衡或腎臟排泄障礙時,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便會悄然攀升。現代生活中,日均嘌呤攝入量較農耕時代增加3倍。高糖飲食、酒精攝入、肥胖等因素,如同催化劑般加劇著這場代謝危機。

三、從晶體沉積到全身損傷:不止是痛風

尿酸鈉結晶在關節腔的沉積,引發痛風性關節炎的“午夜突襲”。顯微鏡下,這些針狀結晶同樣會刺破腎小管上皮細胞,形成尿酸性腎結石。數據顯示,血尿酸每升高60μmol/L,慢性腎病風險增加22%,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2%。更隱匿的危害在于對血管內皮的慢性侵蝕。高濃度尿酸通過激活炎性因子,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日本學者追蹤研究發現,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10年內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人群的1.8倍,這種關聯在年輕人群中尤為顯著。

四、解碼嘌呤代謝迷局:精準防治策略

現代醫學將痛風防治分為三級體系:

1、(血尿酸<540μmol/L且無癥狀):每日飲水量2000ml以上,限制紅肉、海鮮、酒精攝入,增加低脂乳制品和深色蔬菜比例。有氧運動需避開高強度無氧運動,因乳酸堆積反而抑制尿酸排泄。

2、藥物干預(血尿酸≥540μmol/L或合并癥):別嘌醇等抑制合成藥物需進行HLA-B*5801基因檢測,苯溴馬隆促排藥物禁用于腎結石患者。新型藥物非布司他因其選擇性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成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優選。

3、危機管理(急性痛風發作):秋水仙堿使用已從傳統“每1小時0.5mg”調整為小劑量方案,配合NSAIDs藥物可減少67%的胃腸道副作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能在24小時內緩解90%患者的劇痛。

五、營養重構:餐桌上的降尿酸革命

最新研究認為:豆制品中的植物嘌呤并不增加痛風風險,反而大豆異黃酮能促進尿酸排泄;富含果糖的水果需限量,但櫻桃中的花青素可抑制尿酸合成;咖啡中的綠原酸能增強腎小球濾過率,每日3-5杯可使痛風風險降低40%。

最后,我給小伙子建議:

1、多飲用白開水,減少各種飲料的攝入

2、食物多樣化,增加蔬菜飲食: 如紅色食品:櫻桃、草莓(抗炎);橙色食品:胡蘿卜、南瓜(堿化尿液);黃色食品:檸檬、菠蘿(維生素C);綠色:西蘭花、菠菜(葉酸);白色:洋蔥、大蒜(含硫化合物);紫色:紫甘藍、藍莓(抗氧化)

送走小伙子,當陽光穿透玻璃窗,照在報告單上的尿酸數值,正提醒著我們:在代謝性疾病年輕化的時代,管理尿酸不僅是預防痛風的必修課,更是守護全身器官的系統工程。從改變一杯飲料的選擇開始,或許就能避免未來某次撕心裂肺的關節疼痛。這,正是現代預防醫學賦予我們的先知先覺。

作者:張玉才 齊河縣中醫院副主任醫師

來源: 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