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便血,腸鏡檢查前必須了解的注意事項

便血是常見的健康警報信號,可能由痔瘡、肛裂、腸道炎癥,甚至結直腸腫瘤引起。若長期出現不明原因的便血(尤其是暗紅色血便、黏液血便或伴隨體重下降、腹痛等癥狀),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腸鏡檢查,以明確病因。作為腸道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腸鏡能直觀觀察腸道黏膜狀態,并取活檢或進行微創治療。然而,檢查前的準備和注意事項直接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甚至關乎安全性。以下是接受腸鏡檢查前需要了解的關鍵事項。

一、檢查前的充分準備:決定成敗的細節

1. 飲食調整:提前3天開始“低渣飲食”

檢查前3天需避免食用帶籽、高纖維、深色食物(如西瓜、火龍果、菠菜、動物血制品),選擇白粥、面條、豆腐等易消化食物。目的是減少腸道殘留物,確保檢查時視野清晰。

*誤區警示*: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前一天禁食即可”,但實際腸道內殘留的纖維和色素可能掩蓋病變,導致漏診。

2. 嚴格遵醫囑服用清腸藥

常用的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如和爽、舒泰清)需按說明書或醫生指導分次服用,通常檢查前1天晚上和檢查當天清晨各服一次。服藥期間需大量飲水(總量約2000-3000ml),直至排出清水樣便。

*關鍵提示*:若出現嚴重腹脹或嘔吐,可減慢服用速度;糖尿病患者需提前告知醫生,部分清腸藥含糖分。

3. 停藥與疾病告知

- 長期服用抗凝藥(如阿司匹林、華法林)或鐵劑的患者,需提前1周與醫生溝通是否需暫停藥物,避免增加出血風險。

- 高血壓、心臟病患者檢查當日可少量水送服降壓藥,但需避開清腸時間。

- 女性應避開月經期,孕婦需謹慎評估檢查必要性。

二、檢查當天的注意事項

1. 禁食禁水:檢查前6小時完全禁食,2小時前禁水(除非醫生允許少量潤喉)。

2. 穿著與陪同:穿寬松衣物,避免連體褲或復雜飾品。因檢查后可能出現短暫乏力,建議家屬陪同。

3. 麻醉選擇:無痛腸鏡需靜脈麻醉,檢查前需簽署知情同意書,麻醉師會評估心肺功能。檢查后24小時內避免駕駛、高空作業等需集中注意力的活動。

三、檢查后需警惕這些情況

1. 正常反應:輕微腹脹、肛門不適(因注氣擴張腸道),通常排氣后可緩解。

2. 異常信號:若出現劇烈腹痛、持續便血、發熱,可能提示腸道損傷或感染,需立即就醫。

3. 飲食恢復:檢查后2小時可進食溫涼流質(如米湯),逐漸過渡到半流質。24小時內避免辛辣、酒精及產氣食物(如豆類、碳酸飲料)。

四、特殊人群的額外關注

-老年患者:清腸期間需注意防跌倒,避免脫水導致低血壓。

-糖尿病患者:空腹時間過長可能引發低血糖,可攜帶糖果備用(檢查前含服需告知醫生)。

-腸道狹窄或梗阻病史者:需提前告知醫生,可能需調整清腸方案。

五、檢查報告解讀與后續隨訪

- 若腸鏡發現息肉或病變,醫生可能直接切除或取活檢,病理報告通常需3-5個工作日。

- 即使結果為陰性,若癥狀持續,需結合其他檢查(如膠囊內鏡、CT結腸成像)進一步排查小腸病變。

- 高危人群(如家族腸癌史、炎癥性腸病患者)需按醫生建議定期復查。

結語

腸鏡檢查是揪出便血“真兇”的關鍵手段,充分的準備能大幅提升診斷準確性。面對便血,既無需過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輕心。及時就醫、規范檢查,才能為腸道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線。

**小貼士**:檢查前可通過閱讀、聽音樂放松心情,緊張可能加劇腸道痙攣,增加操作難度。現代無痛腸鏡技術成熟,多數人檢查后表示“睡一覺就完成了”。健康無小事,科學面對才是上策!

作者:寧義軍

單位:山西白求恩醫院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寧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