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旱作農業具備的特征
旱作節水農業是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和工程等技術措施,以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核心,合理安排農業布局和種植業結構,應用節水保墑技術,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其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性廣:旱作農業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和地形條件,從高山到平原,從沙漠到草原,只要有降水的地方,就有旱作農業的存在;
2、精耕細作:為了在有限的降雨中獲得最大的收益,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深耕細作、合理密植、適時播種、施肥、除草等;
3、生產周期長:由于旱作農業依靠自然降水,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相對較長,需要經歷春播、夏管、秋收等多個階段;
4、產量不穩定:氣候條件對旱作農業生產的影響較大,在干旱年份,農作物可能會減產甚至絕收;在雨水充沛的年份,則可能會獲得豐收。
5、可持續性強:旱作農業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同時,旱作農業還注重保護土壤和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圖為西藏日喀則市謝通門縣雅魯藏布江畔的農民引水澆灌農田
二 有機肥與西藏干旱地區農田土壤改良
有機肥能給作物的生長提供各種養分,其中氮、磷、鉀三種元素的總養分含量≥4%,有機質≥30%。有機肥見效慢,一般在播前或定植之前施一次底施,后期追施效果不明顯。有機肥可與氮肥配施,但不宜和磷肥配施。雖然有機肥的肥效速度慢,但是肥效持久,還能夠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活性,能給為農作物提供化肥所不能提供的營養物質。有機肥與化肥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機肥分為糞尿肥、堆漚肥、綠肥、其它雜肥四類。
西藏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平均值為24.51 g/kg,屬于中下等水平,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有機質處于下等水平。調查研究顯示,西藏中西部地區優質有機肥的施用量不足1000 斤/畝,遠低于2000-3000斤的標準用量。在過去的30年間,西藏大部分河谷農區隨著良種的推廣,在糧食增產上過于依賴化肥,而忽視了對傳統農家肥的施用。長此以往造成土壤有機質下降、易板結、適耕性變差,土地對化肥的依賴日益嚴重,導致化肥利用率降低的同時作物的產量與品質也趨于下降。因此,急需調整施肥結構,增加有機肥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圖為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農民撒施有機肥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