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臺灣明星大S因為流感猝然早逝,這則突發消息讓大眾驚愕不已。有朋友問我,為什么流感也會死人?
是的,流感并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和感冒差不多的一種病,人類歷史上曾有過一段揮之不去的痛苦記憶。
來自1918年的黑色記憶
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軍營的一名炊事員因喉嚨痛和低燒倒下,隨后整個軍營迅速被流感吞噬。這場最初被誤稱為“西班牙流感”的瘟疫,如野火般蔓延全球,短短18個月內奪走5000萬至1億人的生命,可能超過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德法前線的士兵們在戰壕中咳血,費城街頭的裹尸袋堆積如山,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村落整族滅絕。這場災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寫了歷史進程,由于兵員銳減,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在當年戛然而止。而當1920年疫情神秘消失時,人們仍然不知道襲擊他們的到底是什么,完整的病原體基因密碼隨之消失,只留下醫學史上的巨大空白。
病毒考古:凍土中的時間膠囊
1997年,瑞典病理學家約翰·哈爾丁(Johan Hultin)偶然間讀到了美國科學家杰夫·陶本伯格(Jeff Taubenberger)關于1918年流感病原體的最新研究,讓他回想起自己年輕時曾努力做過的一項研究。1951年,哈爾丁為了完成博士研究課題,在阿拉斯加永久凍土中挖掘因1918年大流感死亡者的遺體。雖然當時成功取到了病故者肺組織的樣本,但因技術限制,當年也沒有PCR技術,未能成功復制病毒,研究也無功而返。四十多年后,兩位科學家取得了聯系,在陶本伯格的鼓勵下,76歲的哈爾丁再次踏上了阿拉斯加的布雷維格,在零下30度的凍土中,從一名愛斯基摩女性遺骸的肺部提取了樣本。不久之后,陶本伯格的實驗室確認,哈爾丁的這次探險取得了成功。來自阿拉斯加的凍土樣本幫助他補全了最后一塊屏圖,基本確定了西班牙流感的病原體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5年,美國疾控中心的托倫斯·坦培(Terrence Tumpey)團隊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在實驗室復活了病毒!
回響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才發現,當年的1918流感病毒并未消失。那次爆發以后,許多人都對它的原始病毒產生了免疫,但它也隨之不斷變化,不斷演變,潛伏在我們身邊一百多年。幾乎每年秋冬季節都會有一波流感小高峰,也總有少數人會病得很重,在ICU中艱難地與之戰斗。
發現它的科學家陶本伯格說過:“你仍然可以在今天流行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中找到1918年病毒的基因痕跡。每一次人類感染甲型流感,都源于1918年那次流感的爆發。”
來源: 海上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