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炎癥性腸病
炎癥性腸病,這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狀況。其核心癥狀為腸道內壁持續的炎癥,具體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腹部腫塊、體重下降等。此病癥分為兩大類:潰瘍性結腸炎(UC)與克羅恩病(CD)。
(1)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發生在結腸和直腸,最常見的癥狀是腹瀉、黏液性膿血便。黏膜潰瘍比較淺,呈連續性,腸道狹窄比較少見。因為主要累及結直腸,所以一般吸收功能無明顯障礙。
(2)克羅恩病:發生在從口腔到肛門之間的任意胃腸道部位,以小腸末端和結腸多見,往往存在消化和吸收功能不全。最主要的癥狀是腹痛,且黏膜潰瘍較深,呈非連續,像鵝卵石路樣。腸道狹窄較為常見。
近些年,我國炎癥性腸癥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患病人群趨向年輕化。炎癥性腸癥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但若能提前了解并盡早干預治療,則可減少患病風險,為健康保駕護航。
二、病因和發病機制
炎癥性腸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復雜,目前還不明確。通常與遺傳、環境、腸道微生態等多種因素相關,是因素間相互作用導致的腸道免疫失衡的結果。
三、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
炎癥性腸病的癥狀繁多且復雜,主要包括:持續或反復的腹瀉、腹痛、發熱、粘液膿血便、食欲減退、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此外,肛周病變、口腔潰瘍、眼部炎癥、皮膚病變和關節炎等也可能是伴隨癥狀。
(圖片來自于網絡)
四、炎癥性腸病患者的健康指導
1.飲食宣教: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不同時間內同一位患者的病情也在不斷變化,不耐受的飲食種類也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患者需根據自身的疾病類型和病變范圍,在堅持飲食多樣化的原則下,正確選擇自己能吃的食物,以求平衡飲食、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無論是克羅恩病還是潰瘍性結腸炎,在疾病緩解期,患者應從自身口味喜好和健康飲食出發,保證攝入食物營養全面且均衡。
(1)肉類:如瘦肉、魚、家禽肉、雞蛋、動物內臟等。牛、羊、豬肉為紅肉類代表,不推薦食用羊肉,但允許緩解期患者適量進食牛肉豬肉。
(2)蛋類及水產品:蛋類食品的蛋白質含量高,且富含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推薦做成蛋羹食用,易于消化;緩解期可酌情熟食水產品,不推薦生食海鮮。
(3)蔬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建議適量進食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蔬菜,如南瓜、胡蘿卜、秋葵等,不需要完全避免包括綠葉蔬菜、番薯等在內的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蔬菜。
(4)水果: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如蘋果、香蕉、桃子、梨等,建議進食水果時削除不易消化的果皮或榨汁食用。
(5)谷物:主要含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來源,以米飯、面條、饅頭、面包為主。
(6)堅果豆類:堅果營養豐富,但不易消化吸收,緩解期患者可以酌情適量食用;豆類富含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7)奶制品:生鮮牛奶類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素,但其乳糖成分也具有強免疫原性,可能產生不耐受的情況。炎癥性腸病患者建議慎用,乳糖不耐受者不宜食用。
2.活動與休息:
(1)制定科學的生活安排,平衡工作與休息,確保有足夠的睡眠。
(2)保持身體溫暖,預防感染,減少前往人多的場所,盡量避免與患病人群接觸。
(3)腹瀉嚴重時,應臥床休養,降低體力消耗。
(4)在病情緩解期間適度參與體育活動,例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避免劇烈的運動。
3.心理護理:
情緒對病癥的康復及預后有重要影響,因此需關注情緒的自我調節,降低心理壓力,防止出現憤怒、焦躁、憂慮、沮喪等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聆聽音樂、體育活動、與病友交流來調整心情,進而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念。患者家屬應更多地關懷、照顧患者,在情感上、經濟上提供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體貼患者,在感情上、經濟上給予支持,為患者建立愉快、舒暢的環境。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消化內科 李超 杜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