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植物園2024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績效自評報告
1、 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杭州植物園是一座集物種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植物園。近年來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5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稱號,是浙江省生物多樣性體驗基地、杭州市科學家精神基地,杭州植物園十分重視科普工作,將科研和科普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工作由園長、書記統籌管理,副園(院)長具體分管,科普文創部(機構改革前)、科研科普部(機構改革后)先后負責組織實施科普工作,每年均將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制定科普工作相關制度,已制定激勵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堅持科研、科普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加強與國家省市科協及各植物園的溝通交流,不斷整合資源,強化特色,面向社會,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在著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2) 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杭州植物園占地248公頃,有15個專類園和玉泉魚躍、靈峰探梅兩個著名景點,現存活植物品種6000余種,各類盆栽植物2000多盆,是活植物的博物館。植物園植物資源豐富,是人們親近自然和大中小學生學習實踐、研學科普的理想場所。園區全年開放,1-12月份接待中外游客及來園(院)教學實習的農、林、醫、園林等專業大中專院校師生149.05萬人次。
2023年建成開放的植物資源館在植物科普領域熱度持續上升,成為科學教育的重要對外窗口,在科普交流、互動體驗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植物資源館總用地面積約7146㎡,建筑整治面積3317㎡。全館共計二層樓,一層主體包括“序廳”、“植物的演化”、“植物萬花筒”、“植物的朋友圈”、“植物與人類”五個常設主題展廳。今年繼續搜集完善展廳展品,調整相應展陳內容,并對展廳設施設備進行檢查,確保正常運轉,積極打造集展覽、科普、實踐、講座于一體的智慧植物資源館。2024年,接待游客人數約157907人,為市民提供講解服務152場,服務人數達3000余人次,講解員們的熱情與知識儲備,為游客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講解體驗,進一步豐富了資源館的科普力量,拓展了科普工作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助力植物資源館在科普教育的道路上不斷邁向新的高度。
(3) 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全年舉辦“龍”姓植物家族、植物拼貼畫、精細解刨等科普展覽8場。開展科普活動(科普研學、社會實踐、發放資源包等)活動數量75個;參與人數約45000人次。其中策劃開展了精彩紛呈的特色科普體驗活動24場,有端午真假李逵、樹皮鑒定師、植物徽章制作、植物敲拓印、地圖拼拼樂等。杭州植物園&“綠馬甲”聚焦秋葉、秋果和森林探索等自然主題為核心,舉辦了22場公眾自然體驗盛宴,外加5場趣味滿滿的四季游園活動。
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等“走出去”科普活動數量22個;參與人數約3000人次。如,結合“15分鐘文化圈”的理念,與金沙港社區攜手,精心策劃了別開生面的活動——“陽臺園藝美化”與“庭院花卉種植”之家庭園藝盛宴。助力聞濤小學慶六一科學活動,為學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樹皮鑒定師互動體驗活動;在桂花季策劃“我們的市花桂花進校園”,為同學們帶來一場有濃郁秋日香味的桂花講座。在春節前夕,到兒童福利院講解植物故事,并與杭州市兒童福利院簽署戰略合作,成功申報為杭州市兒童友好公園。
(4) 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在全國科普日在植物園組織開展西湖風景名勝區全國科普日啟動活動,組織12家科普開展科普活動,獲得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全國科普日期間參加中國植物園學會組織的“全國植物總動園”系列活動,為公眾帶來“糖桂花的制作”、“我們的市花桂花進校園”、色彩的秘密、桂花文化科普展等4場集科學性、趣味性、互動性于一體的科普之旅,參與人數約10000人次。在植樹節,面向社會招募桂花樹認養、“書香換花香”等活動,組織人員制作桂花香膏、參觀植物資源館等。
在菊展期間,積極響應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發起“風景園林走近百姓身邊”系列科普活動,推出《宋詞里的菊香》展覽,開展“菊花”系列主題講座,邀請菊花專家從品種分類、歷史淵源,到菊花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眾展示了菊花的魅力。
積極發揮科普職能作用,結合國際茶日、全國科技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及靈峰探梅、西湖秋韻等花事展覽10余場,參與人數約20000人次,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科普模式,將自然教育與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緊密結合起來。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積極創新科普形式,通過線下豐富多彩的展覽,線上生動有趣的推文以及引人入勝的視頻,將植物科普的知識與魅力傳遞給每一個人。通過杭州植物園公眾號,為公眾帶來植物園最新賞花、觀葉訊息,解讀植物背后的蘊含的科學知識。推出“龍”年話龍系列文章,并重磅推出“植物大偵探”、“Plant最前線”兩個系列專欄。微信公眾號發布推文70余篇,各大官方媒體號上報道10余篇,積極做好植物文化傳播。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公益活動、科普講座、科普直播、研學活動等科普服務工作,全年開展科普服務人數約100人次。按《杭州植物園志愿工作者章程》要求,我園加強和完善志愿者培訓、選拔和激勵體制,并提供多項志愿服務項目。如在微公益亭為游客提供咨詢導覽、科普宣傳、免費茶水、公益書吧等服務,推出隨到隨玩免費科普體驗受好評;協助做好植物資源館場館秩序維護,為廣大市民游客提供文明勸導、活動引導等相關服務;在靈峰探梅等大型花展及節假日期間,為市民游客提供“植物敲拓印”、“樹皮鑒定師”、“植物拼貼畫”等20場,參與人數達1000余人次。我園“跑進自然”志愿者參加志愿服務330余人次,總服務時長2000多個小時,有效推動公眾保護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2024年度科普人員經費125.02萬元,用于發放科普人員薪資、獎金等。專項支出包括杭州市財政第二課堂專項工作經費、送文化進“文化圈”、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保護—西湖賞梅(靈峰探梅)、非遺特色工作“西湖賞梅” 傳承保護等項目補助,共計支出21.4273萬元,其中專項支出主要用于科普臨時展覽展板策劃及制作、科普活動物資采購、科普銘牌制作、科普視頻及科普讀物制作、自然教育課程及活動研發等。
科普專職人員12人,科普兼職人員60人,注冊科技志愿者60人。
二、特色工作
1、青少年第二課堂
杭州植物園是中、小學生春秋游、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基地,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科普活動以及生物多樣性,帶給孩子們快樂的自然體驗,積極探索青少年第二課堂自然教育研學實踐課程體系設置,接待49624人次。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然知識的大門,讓他們在探索中收獲成長與快樂。《植物園自然教育主題科普的創新與實踐》獲浙江省科學技術成果登記證書。
2、研學課程開發與實踐
梳理研學課程教程大綱,策劃編寫《一粒種子的秘密》《植物認知》;撰寫守護“活文物”夏令營大綱。做好研學手冊第二冊課程18個課程圖片資料收集。設計植物小達人、樣方課程、食蟲植物課程等多份研學任務單。攜手各自然教育機構完成龍文化、農耕文化、觀鳥集、中草藥植物等研學、夏令營活動40余場。
2024年的夏令營活動異?;鸨?,其中食蟲秘境一日營活動帶領小朋友們一同深入了解食蟲植物那充滿神秘色彩的捕食機制。聯合杭州動物園推出了“雙園記——‘熊貓們’的聚會”主題夏令營。帶領小朋友們開啟一場探索大熊貓食材的奇妙之旅,深入觀察竹子的形態、生長環境,了解竹子對于大熊貓生存的重要意義。讓孩子們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收獲知識,培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植物園職業體驗”研學一日營同樣精彩非凡。孩子們親身體驗了“中草藥植物辨別家”、“小小農藝師”、“色彩體驗師”、“微盆景制作師”等課程,收獲知識與技能,與自然相擁,點燃夢想。
3、科普視頻制作
為激發公眾對自然與科學的深入認識,讓更多人走進科學、愛上科學,繼續創新、豐富科普視頻內容,今年開展《植物園里的秘密》系列“龍”姓植物科普視頻的制作;科普動漫視頻系列之《植物界的數學家》完成中英文配音;并著手策劃制作《植物界的色彩大師》?!爸参飯@里的秘密”等系列短視頻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收錄,《植物界的武林大會》獲第十二屆梁??破摘劧泉?,《植物界的甜蜜獵手》獲2024年全國林草優秀科普視頻作品。
4、科普隊伍建設
整合資源,建立植物專家、技能大師、科研人員、科普隊伍、志愿者相融合的科普隊伍,加強講解員培訓和競賽,多名講解員獲科普講解比賽大獎,其中首次獲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志愿者組二等獎,2024首屆浙江科學傳播大賽銀獎,杭州市四星級講解員。
策劃、組織及安排志愿者參與豐富多彩的科普體驗活動。組織綠馬甲開展2024年組織志愿者培訓10場,招募螞蟻公益講解志愿者10名,組織2場培訓和考核,提供公益講解44場。打造“紅綠藍”志愿者“千萬IP創科普”,有效推動公眾保護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問題與不足
1、經費投入渠道單一
目前基地科普宣傳工作經費主要來源于杭州市財政第二課堂專項工作經費補助以及本單位自有資金,科普籌資渠道較為單一,缺少社會化的科普投入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
2、各基地間的合作深度交流不夠
各基地的建設方式和管理體系分屬各業務主管部門,不同的科普基地針對不同的場所資源和教育資源,開展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動,走差異化發展的路線,而基地之間缺乏業務及經驗的交流與合作。
四、工作建議
1、 堅持規劃引導,強化基地建設
首先,在硬件設施方面,要加大科普設施的投入,不斷完善科普銘牌、科普標示系統等設施建設;打造主題突出,形式豐富的科普展覽;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專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場館,有效推進科普社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其次,在人才隊伍方面,要提高充實科普專職隊伍素質,建議通過優化科普人才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科研、教育工作者投身科普事業,以推動科創與科普“雙翼齊飛”。
2、結對社會資源,強化合作交流
整合社區、高校、企業,以及研學機構等社會資源的力量,提供優質科普資源支撐,深化科普服務能力,將科普做大做活,營造全民科普氣氛。其次,在資源共享方面,要加強各基地之間的交流合作,報團取暖,以促進資源的共享與集成,構建多元化的科普教育發展方式。
3、完善信息化建設,強化宣傳推廣
通過紙媒、微信公眾號、抖音、小紅書、高德支付寶等公眾關注度較高的宣傳平臺,提升宣傳力度,大大增加科普的宣傳輻射面。豐富科普作品形式,通過動畫片、短視頻等載體傳播科學知識,讓偽科學遁形消失,不斷提升科普水平,擴大基層科教活動信息的宣傳渠道。
來源: 杭州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