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鑲白旗草原天眼星空營地
2024年度科普績效自評
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是否有領導分管科普工作:由營地總經理梁華負責營地科普工作的開展和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的溝通協調工作。
——是否有專門的部門組織實施科普工作:營地成立了研學課程與基地參觀科普講解團隊。
——是否將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營地主要以科普研學作為營地發展的重要內容,每年都有詳細的運行與引流工作。
——是否制定科普工作制度:營地出臺不同時段和不同科普內容對應的工作制度和實施細則。
——是否制定激勵和支持科普的政策:對于引流達到相應數量的機構和旅行社給與獎勵的政策。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對外開放天數:200天。
——每年服務公眾人次:35000人次。
——科普場所面積:13000平米。
——場館和設備是否有升級和更新:2024年投資1930萬元提升科普教育基礎設施條件。照片附后。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在基地開展科普活動:2024年營地成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十佳研學旅游課程”、“十佳研學旅游線路”、“內蒙古自治區研學旅游營地”稱號。實現科研和科普“雙翼”同步發展,為游客和學生服務、展示我國重大科工“子午二期”工程項目,了解我國在自主科研領域的重大成就,成為內蒙古與世界天文領域鏈接的窗口,為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愛中國、愛家鄉、愛科學”的思想。先后與北京天文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文聯合會、北京各大中小學、黑龍江、遼寧、呼市、西安、河南地區等研學機構合作,共舉辦科普研學活動數量近二百場,參與人數15000人。
——開展進社區、進校園:草原天眼星空營地科普研學指導師分別前往正鑲白旗第二小學、第一小學、第二中心、農信社、農業銀行、“京蒙協作”農業產業園開展科普宣傳等活動,參與人數總計2300人。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活動數量1個;參與人數500余人。
——其他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
2024年舉辦的科普主題活動及人數
1、“明安圖星”星空草原觀星大會,人數1500人;
2、明安圖杯天文攝影大會。舉辦全國星空攝影大賽,舉辦“明安圖星”天文攝影作品展。人數200人;
3、星空文創美食節。舉辦“星空草原,正鑲白旗”美食節慶活動,期間舉辦“察哈爾羊燒烤”“星空火鍋宴”“星空奶食品DIY大賽”等主題內容。人數5000人;。
4、24節氣與天文關系的主題活動,歷次人數1000人;
10、時間與星球主題活動,人數200人;
11、天干地支研學課程(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12、西方星座觀測課程(4—11月),歷次人數5000人;
13、中國傳統天文星座觀測課程(4—11月每天)歷次人數3000人;
14、七夕節專場活動。人數120人;
15、中秋賞月詩詞會.人數40人;
16、英仙座流星雨音樂會(8.12日)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面向公眾提供預約的平臺主頁鏈接:微信小程序“草原天眼星空營地”。
——自主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情況:微信公眾號“草原星空研學營地”、微信視頻號“草原天眼星空營地”、抖音“正鑲白旗星空文化旅游營地”。
——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數量和總閱讀量: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350條,總閱讀數量140萬人次、微信視頻號發布信息89條,總閱讀數量35萬人次;抖音發布作品540條,閱讀人次240萬人次。
。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人數:2024年n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駐站科學家、北京天文館科普部專家、草原天眼星空營地科普人員針對當地中小學生、天文愛好者等開展的科普旅游人數共計12600人。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年度科普工作經費投入:1980萬。
——專、兼職科普人員數量:專職人員3名,兼職人員23人。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本地區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
——特色科普品牌名稱(選填):營地開發線路為“觀星”主題線路產品,集合民俗風情、特色體驗、星空攝影、歷史研學、自然觀光、民宿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文化的研學旅游線路,主推的線路有以明安圖故鄉和中國科學院的重大科技項目體驗為主的“星空草原,正鑲白旗研學兩日游路線”,以天文大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探索隕石撞擊形成的多倫湖地貌、中國首個官方天文臺“回回斯天臺”的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二連恐龍滅絕事件展覽和草原天眼星空營地為主線的研學五日游線路等等,其中以“浩瀚銀河 草原星空”研學之旅的研學路線獲得文化和旅游部推出2023年第二期“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的精品線路。
三、問題不足
由于國內天文星空研學科普旅游起步較晚,星空旅游實踐仍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一是星空旅游目的地的無秩序、無標準或過度開發,缺乏規范化的開發與管理體系,導致許多優質暗夜目的地產生嚴重的光污染,星空旅游形象受損。
二是缺乏必要的配套基礎設施,如交通設備、住宿服務、露營設施、地理環境解說及安全防護等。
三是現階段的國內星空旅游主要停留在觀星的程度,天文知識及星空文化的科學教育內容缺失,解說系統不完善,科研、游憩、環境教育、天文科普等公益功能還未納入規劃之中。
四是公眾對星空旅游的認知還有很大局限,認為星空旅游只是天文愛好者、專業攝影師等特殊群體的小眾旅游形式,星空旅游互動體驗的多形式、多價值、多功能還未得到應有的專業的科學普及。
四、工作建議
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如下:
1.規范科普研學旅游市場。科技、文旅和教育等部門加強政策引導,以文旅帶動科普,以科普提升文旅,將現有資源轉化為科普研學旅游資源。
2.強化科普教育基地的課程內容設計。在“科”和“普”上下功夫,“研”和“學”上做文章。寓教于樂,科普是目的,研學是形式,科學是基礎,普及是內容,做到可學可做可玩。
3.重視政策學習。加強與省、市級文旅和教育部門溝通,助力基地科普研學活動。與高校、中小學、研學運行企業通過深度合作、資源共享、專業化運營等模式,打造科普教育知名品牌。
4.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依托專業力量,開展科普導師、志愿者系統化、專業化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科學素養、組織能力和產業感知力,培養科普人才。
5.苦練內功,加大基地升級改造和品牌推廣投入,提升品牌影響力。
正鑲白旗星空文化旅游營地簡介
營地簡介:
正鑲白旗星空文化旅游營地(昵稱:草原天眼)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的世界最大的空間觀測基地,打造了以天文、航天為主要內容的科技研學教育基地,2023年成功獲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營地被評為舉辦“全國星空大會”永久性會址,獲得了“國家科普教育基地(2021-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2022-2024年)”“2022年內蒙古科普研學教育基地”等稱號,2024年營地成功獲得內蒙古自治區“十佳研學旅游課程”、“十佳研學旅游線路”、“內蒙古自治區研學旅游營地”稱號。
營地課程簡介:
正鑲白旗星空文化旅游營地依托中科院世界最大的研究太陽的射電望遠鏡基地和世界首個空間氣候觀測站“子午二期”工程,建設科技文化實踐教育基地,與北京天文館、上海天文館和西華師范大學天文系專業設計團隊為主體開發,聯合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北京天文學會開發以天文、航天為主的青少年科技研學課程,課程采用國際流行的任務驅動形式,通過現場參觀、模型制作,仰望星空,營員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國之重器,直觀認識射電望遠鏡的結構,從而增強對科學知識的體驗和理解;包括知識講授、望遠鏡紙模型制作、參觀與記錄等主要模塊,介紹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歷程和射電望遠鏡的基本原理。從400年前伽利略基于望遠鏡的觀測成果引入,介紹天文望遠鏡的發展歷史,從光學到射電波段的演化過程和原因,以及射電望遠鏡的結構和科學目標,通過參觀體驗全息投影 互動屏 射電望遠鏡 光學望遠鏡 VR設施 外太空模擬 失重體驗倉 無線電技術等等,讓參與者在“玩中學,學中做、做中創”的快樂體驗中收獲知識、開拓思維,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營地研學線路簡介:
營地開發線路為“觀星”主題線路產品,集合民俗風情、特色體驗、星空攝影、歷史研學、自然觀光、民宿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文化的研學旅游線路,主推的線路有以明安圖故鄉和中國科學院的重大科技項目體驗為主的“星空草原,正鑲白旗研學兩日游路線”,以天文大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探索隕石撞擊形成的多倫湖地貌、中國首個官方天文臺“回回斯天臺”的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二連恐龍滅絕事件展覽和草原天眼星空營地為主線的研學五日游線路等等,其中以“浩瀚銀河 草原星空”研學之旅的研學路線獲得文化和旅游部推出2023年第二期“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的精品線路,這條線路旨在打造鄉村旅游、研學旅游融合發展的多元化主題線路產品,推動鄉村文化和研學旅游深度融合,讓廣大游客欣賞草原風光、領略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仰望浩瀚星空、感受“草原天眼”的壯觀,激發青少年對天文科普知識的興趣,為全盟研學旅行發展與推廣提供了新的契機。
這條線路可欣賞多倫湖的湖光山色,領略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的歷史厚重,體驗牧場草原特色,感受當地的民風民俗,同時到正鑲星空營地看“草原天眼”的壯觀,夜觀星空,學習天文知識,體驗各種現代天文教學設備的新奇,為研學的孩子們種下探索宇宙的種子。
營地最新開放時間:2025年5月1日至2025年10月8日
來源: 正鑲白旗草原天眼星空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