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由來
春節即中國農歷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祭天祭祖、驅除鬼神,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
“春節”這個名字由兩部分組成:“春”和“節”“春”代表的是春天,象征著一年的開始,生機勃勃,萬物復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天被視為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肮潯眲t意味著節日,即特定的、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人們會進行特殊的慶?;顒印R虼?,“春節”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春天的節日,或者說是慶祝春天到來的節日。這也反映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節日,更是一個象征著新生、希望和團圓的特殊時刻。至于春節的命名由來,由于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且這個時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之際,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春節”,以此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這個命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時間和自然的敬畏與尊重。
自古及今,每年的第一個月都叫正月或元月。雖說叫法相同,但古代中國的不同朝代,正月的具體日期卻并不相同,“春節”在我國歷史上也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按汗潯边@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辛亥革命后采用公歷記年,才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春節從中國走向世界
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項申遺成功,讓所有中國人振奮與自豪,中國節日走向世界,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2023年12月,春節(農歷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春節作為傳統大節在韓國、新加坡、日本、緬甸、越南等國歡慶;作為法定假日在美國紐約州、馬里蘭州等地組織游行、煙火表演等;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舞龍舞獅、煙火爆竹,還有喜氣洋洋的“中國紅”和很多地標建筑如埃菲爾鐵塔、倫敦眼、悉尼歌劇院等共同為春節亮燈。聯合國秘書長每年都發表春節賀辭,向中國及所有慶祝春節的各國人民致以節日問候和祝福。
可見,春節維系和強化著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情感紐帶,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正得到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春節申遺成功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春節源自農耕生活。
中國是農耕古國。農耕生產依從著大自然節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規律又與生產節奏一致。為此,人們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輪、冬去春來的時間節點一一年。每逢過年,便把對新的一年的熱望都釋放出來。日久年長,漸漸積淀為年的文化與風俗。從每年的臘八開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時間里,我們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掃房子,置辦年貨,貼上福字、春聯等裝飾,隨后便迎來最重要的年夜飯,還有拜年、逛廟會、玩社火、鬧元宵…
春節習俗蘊含的科學知識
1、制作臘肉
臘肉是春節期間一道常見的菜肴。這是古人為了延長肉類的保質期,不斷總結形成的。當把鹽涂抹在肉上時,肉表面的微生物細胞內的水分會在滲透壓的作用下滲出,而晾曬則利用了蒸發原理,使肉中的水分在陽光和風的作用下逐漸蒸發,降低了肉的含水量,從而抑制微生物(如細菌、霉菌)的生長繁殖,達到防腐的效果。臘肉的質地更緊實,口感更具嚼勁,因此形成臘肉特有的風味。
2、大掃除
經過一年時間,家中角落會積累大量灰塵、污垢,容易滋生細菌、病毒和螨蟲等微生物。春節前進行全面清潔,能有效清除這些致病源,降低家庭成員患病幾率。同時,窗明幾凈的居住環境也能讓人心情愉悅,以嶄新面貌迎接新年,
3、貼春聯
紅色的春聯也蘊藏科學道理!從光學角度看,紅色光的波長在可見光中是比較長的,能夠傳播得更遠,并且更醒目。在周圍環境中,紅色更容易引起人的視覺注意,讓人遠遠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紅色能夠刺激人的視覺神經,進而使人情緒興奮,讓人產生喜悅、歡快的感覺,這與春節喜慶的氛圍相契合,能讓人在心理上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所以紅色是春節的主色調。
4、掛燈籠
從光學來講,燈籠采用半透明材料(如紙或綢布)制作的。蠟燭被點亮后,光線會透過燈籠壁向外散射,讓人們從各個角度都能看到柔和均勻的光亮。從熱學角度,蠟燭燃燒產生的熱量會使燈籠內部的空氣溫度升高,通過通風口產生持續向上的對流,為蠟燭提供充足的氧氣,既使火焰能夠持續燃燒,又防止熱量過度積聚,避免燈籠材料因過熱損壞。
5、年夜飯
豐盛的年夜飯讓我們可以獲得均衡豐富的營養。各種肉類、魚類、蛋類和豆類可以讓我們補充蛋白質,有助于身體的生長、修復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蔬菜和水果類菜肴富含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K)和礦物質(如鉀、鎂)。豐盛的美食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讓人產生滿足和幸福的感覺。這種積極的情緒在家庭團聚的氛圍中能夠得到放大,人們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增強家庭凝聚力。
6、放鞭炮
在火藥發明前,人們燒竹子發出爆裂聲以驅邪?;鹚幊霈F后,鞭炮盛行。從科學角度看,鞭炮中的硫磺等成分在燃放時,會產生具有殺菌消毒作用的二氧化硫等物質,一定程度上能減少空氣中的病菌,降低疾病傳播風險。但鞭炮燃放會帶來空氣污染、噪音污染,且存在火災等安全隱患,所以如今很多地方實施限放或禁放規定。
7、拜年
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互致問候。積極的社交互動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增加社會支持網絡。從心理學上說,良好的人際關系能緩解壓力、減少孤獨感,對身心健康大有益處。
來源: 金堂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