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1. 領導高度重視,校長危勇整體規劃學校科技教育及科普基地創建工作,副校長王軍華具體負責組織管理,積極推動科普工作開展,重視其對青少年素質提升的重要性。
2. 設有專門的科技體驗組和專題教育組,作為主要課程體系,涵蓋 50 多門課程,并不斷充實完善。同時,組建創建國家科普教育基地領導機構,包括領導小組和執行機構,明確各成員職責,保障科普工作有序推進。
3. 科普工作納入年度計劃,制定明確目標任務,依據《科技活動室制度》《科研成果獎勵制度》等二十余項制度規范運行,并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參與科普活動。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1. 對外開放天數或服務公眾天數:285天。
2. 每年服務公眾約 50000 人次,主要為中小學生和社區居民。
3. 基地所在場地總建筑面積 23000 平方米,用于科普教育的面積為 3600 平方米。
4. 場館和設備持續升級更新,引進了無人機足球、3D打印項目,并計劃升級創客空間,引進模擬飛行項目,創建 5D 電影活動室等。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基地本年度開展了科技課程實踐、參觀體驗、知識競賽、科普講座等科普活動約480次、參與人50000多人次,主要對象是中小學生和社區居民。
科技夏令營自 2012 年起每年舉辦,已成為品牌活動,每屆有 1000 多名學生和 50 多位老師參加。參與人數約 50000 人次。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場館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本年度接待量約10000人次。
人防科普教育館本年度接待量15000人次,
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等“走出去”科普活動情況:活動數量約30個;參與人數約1500人次。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活動數量5個;參與人數約800人。
其他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的主題科普活動情況:“5.12 防災減災日”、“7.28 唐山地震紀念日”、“科技活動周”、“國際減災日”、“荊楚瑰寶趣味講堂”等十多個活動。參與人數約10000人。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自主運營的新媒體平臺情況:
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科普中國科普號
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數量和總閱讀量:
發布信息數:約500篇,總閱讀量:約500000。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人數(或人次):約480人次。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年度科普工作經費投入:財政撥款 80 萬元,國家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30 萬元。
專、兼職科普人員數量:專職科普人員 6 人,兼職科普人員 20 人,科普志愿者 80 人。
二、特色工作
打造科技夏令營品牌:自 2012 年起,每年 7 - 8 月承辦荊州市中小學生科技夏令營,已舉辦五屆。活動內容豐富,科技含量高,組織嚴密,規模大,覆蓋面廣,成為荊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亮點。
建設多個特色科普場館:擁有科技體驗館、“月亮粑” 創客空間、荊州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人防教育館、血防健康教育館等多個科普場館。各場館功能獨特,如 “月亮粑” 創客空間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提供平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館通過多種功能模塊讓參與者了解地震知識和應急技能。
豐富的科普功能教室及活動課程:設有航模、水火箭、3D 眼鏡、電子燈籠等科普功能教室,開設相應課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如利用場館進行科普教育宣傳,在特殊時期承辦大型科普宣傳活動,舉辦科學知識講座等。
三、問題不足
部分科普活動參與人數、網絡媒體平臺數據、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服務人數及其他收入來源等數據不夠精確或缺失,影響對活動效果及整體工作的全面評估。
科普工作經費投入相對不足,限制場館設備升級速度和活動創新開展。
新媒體平臺運營力度有待加強,信息發布數量和閱讀量需提高,以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科普宣傳優勢。
四、工作建議
建立完善數據統計機制,明確各部門數據統計職責,確保科普活動數據準確完整,為評估工作成效提供有力支持。
加大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經費支持力度,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如設立專項基金、爭取社會捐贈、與企業合作等,保障科普工作高質量開展。
組織針對科普教育基地新媒體運營的專業培訓,提升工作人員新媒體運營能力,制定科學的內容發布計劃,提高科普信息傳播效果。
附件:基地最新簡介和開放時間
基地簡介:
荊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位于公安縣夾竹園鎮黃金口園區,2010 年成立,是 “十二五” 期間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首批重點扶持的國家級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之一。占地面積 10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2.3 萬平方米,總投入近 1 億元。擁有 12 個主題教育館、24 個室內活動教室、四個室外拓展區和一個學農實踐區,可同時接納 1000 名學生開展活動。先后榮獲多項榮譽稱號,形成獨特辦學模式。
開放時間:
全年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及社會公眾開放。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