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重慶市腫瘤研究所)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科普績效

自評估報告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依托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重慶市癌癥中心、重慶市腫瘤醫院建設,堅持健康優先發展戰略,聚焦腫瘤“防、篩、診、治、康”關鍵環節,不斷創新科普服務理念,原創“胖熊醫生”科普品牌,積極構建腫瘤防治共同體,形成區域腫瘤防治科普新格局。基地組織重慶市腫瘤防治科學傳播專家團,以“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為主題,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為居民提供健康科普及體驗服務,為青少年提供醫學啟蒙、健康教育、實驗教學等形式的科研精神傳承教育活動,為患者提供康復返家指導;創辦科普工作展、科普專家工作室、胖熊醫生科普體驗館,開發文創產品,讓核心文化浸潤人心。現將2024年度基地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全面加強科普工作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將科普工作納入“一把手”工程。出臺《醫院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科學傳播專家團管理辦法》等制度,制定科普工作發展規劃,營造良好的科普氛圍,成立健康科普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職能部門負責同志任成員,科普部負責日常工作協調實施,各臨床醫技科室設置通訊員,形成領導小組—科普部—科室通訊員的三級科普工作網絡,形成黨政齊抓共管,部門相互協作,全院職工支持,社會資源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是落實經費保障。醫院將科普經費納入年度預算,每年投入300萬作為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項經費,購置必需的設施設備,確保健康科普活動正常開展。每年確定固定資金作為科普獎勵基金,用于鼓勵優秀原創科普作品創作。

三是完善激勵機制。醫院不斷完善醫院科普工作激勵機制,制定了《科學傳播專家團管理辦法》,定期對科普專家進行積分化管理,加強科普專家履職考核;實施獎勵政策,對參與科普活動、創作科普作品按職稱給予補貼;實施配套政策,職工科普比賽獲獎,按獎項等級實施配套獎勵;將科普作品納入醫療衛生專業職稱評審條件,充分調動專家積極性。

四是強化督查考核。醫院對科普平臺進行集約化管理,統一由宣教部門負責建設,每年將所有科普工作指標進行量化分解,針對不同科室性質設置差異化指標,將科普文章投稿、科普大賽組織、宣教資料更新等內容納入臨床醫技科室年度目標工作任務,按季度督查檢查,結果與科室績效獎勵掛鉤。每年底根據全年科普工作開展情況,評選先進科室給予獎勵。同時對援藏援外、腫瘤防治體系內開展學術支援的專家人員也賦予一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建立專家團科普工作考核體系,實施動態調整機制,為全市腫瘤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和專業指導。

(二)2024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是教育培訓類科普基地,建有腫瘤防治科普展廳、科普演播廳、癌癥康復基地、癌癥患者服務中心、聲景空間、H28治愈星球、學術報告廳等科普服務場地,共計1820平方米。全年開放場地接待科普基地交流學習102余場,受眾5000余人;開展基地開放日活動,聯合華龍網龍少年實踐團,面向公眾招募,累計接待青少年260余人。上好“開學第一課”,策劃中小學特色科普課程,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7場。

基地依托“胖熊醫生”品牌IP開展系列“科普+”活動,“科普+腫瘤防治一網一鏈體系”,腫瘤防治科學傳播專家團深入基地醫院開展能力提升及技術能力提升工作348場,受眾6890人;“科普+康復管理”,作為重慶市癌癥康復會掛靠單位,健全癌癥康復管理體系,聯合全市15個分會,關注20000余名康復患者復查及康復管理,針對在院患者開展科普進病房活動38次,產出精品服務個案51個,精準服務腫瘤患者1652人次,組織大型科普活動4場,惠及4000余名患友。出版《抗癌日常 康復有方》科普圖書一套;“科普+創新黨建”健康生活“預防”先于“治療”,充分發揮科技志愿服務隊黨員帶頭作用,聯合沙坪壩區委宣傳部,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紅巖周末義診”等主題活動,全年策劃開展以“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講健康志愿服務活動108場,推動科技志愿服務向常態化發展,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科普+創新文化”創作“胖熊醫生”系列文創產品6件,用于科普活動互動獎勵,擴大醫院文化品牌影響。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依托“講健康”科技志愿服務。健康生活“預防”先于“治療”,抓好科普志愿團隊建設,積極推進與江北區委宣傳部聯系,建好建強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講健康”志愿服務分隊,全年策劃開展以“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講健康志愿服務活動108場,推動科技志愿服務向常態化發展,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其中科普進高校12場,開展微課堂、趣味游戲、現場一對一等多形式健康教育活動30場。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以“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作為基地特色科普活動,積極參與“萬場報告話前沿”“千萬IP創科普”兩項重點活動,線上申報8個專題活動,同時開展學會、科普陣地、高校、企業、園區等多個科普聯合行動,走進18場次,線下受眾2000余人。聯合重慶市江北區科學技術協會,走進睿創(重慶)科技園、中設工程咨詢(重慶)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等3個企業園區,結合企業實際健康服務需求,為產研人員提供《健康體檢與腫瘤篩查》《關注脊柱健康》《體檢查出肺小結節怎么辦》等主題多樣的集科普知識講座、互動體驗、核心知識掃碼競答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探索打造滿足不同職業人群需求的精準健康科普路徑,全面增強群眾的健康意識及科學素養,現場參與人數達到300余人次。醫院主辦的全國科普日“唱響生命之歌 共筑希望樂章”2024世界淋巴瘤日主題活動,原創主題曲登上中國整合腫瘤學大會會場,該活動獲全國科普日優秀科普活動。積極推動全國科普日優秀組織及優秀科普活動申報,分別獲得全國優秀組織單位1項、全國優秀科普活動1項,重慶市優秀組織獎1項,重慶市優秀科普活動4項。科普日活動受到媒體廣泛關注,中新網、華龍網、重慶之聲等10余家媒體以《開學前第一課,60余名孩子走進醫院學習急救知識和技能》為題對醫院開展的急救培訓班進行宣傳報道。

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承辦沙坪壩區科技活動周主場活動,參與全市科技活動周、科技工作者日等重大科普活動。圍繞2024年第十六屆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開展系列腫瘤防治核心知識普及講座8場,患者健康教育26場。聯合重慶市教科文衛體總工會、沙區科技局、江北區科技局、區科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進基層”,組織醫護人員帶體檢篩查設備、彩超、動脈硬化檢測儀等設備,走進街鎮、社區,開展健康講座、頭頸部腫瘤、乳腺腫瘤、頸動脈硬化篩查、義診咨詢等系列公益活動37場,線下活動受眾達到3000人次,發放腫瘤防治核心知識宣傳資料5000余份,超聲檢查1000余人,免費咨詢3000余人。

腫瘤防治宣傳周。2023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開展腫瘤防治線下活動19場,結合全國腫防大會的召開,發布《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與預防指南》,中新網、光明網、新華網等10余家媒體發布《@重慶市民:這份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請查收》。

用科普的形式宣傳癌癥防控,通過媒體發聲,關注重要衛生節點。每年的世界癌癥日聯合重慶日報、重慶之聲、上游新聞等媒體以《1/3癌癥可預防,1/3癌早發現能根治!重慶舉行2024世界癌癥日活動》為題2024年重慶市世界癌癥日主場活動進行報道;新華網刊發《世界癌癥日丨面對“癌癥焦慮”,我們該做些什么?》專題視頻。;在世界卵巢癌日、國際甲狀腺知識宣傳周、世界肝炎日、世界脊柱日、世界胰腺癌日、世界乳腺癌防治月等健康關注日,分別采寫《世界卵巢癌日丨婦科腫瘤專家提醒:卵巢癌“年輕化”趨勢明顯,出現這些癥狀需謹慎》《甲狀腺癌“重女輕男”?專家表示女性發病率是男性3倍,主要原因是這4點!》《世界肝炎日|1家5口相繼確診肝癌!醫生:肝癌不是傳染病,但具有家族聚集性》《科普 | 乳腺結節是癌癥嗎?乳腺癌有2個發病高峰?聽專家說→》《本以為是胃病,卻被診斷為“癌王” 專家:這個癌5年生存率不到10%,出現“胃痛”需警惕》等稿件,在新華網、中新網、人民網等媒體刊發400余篇。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一是打造科普“云”平臺。通過科普中國網站、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公眾號、重大腫瘤醫務社工等公眾平臺發布活動受眾及志愿者招募。開展科普直播199場次,17個臨床醫技科室、117名醫護人員參與,全網總觀看2304萬余人次。推進重慶電視臺、重慶經濟廣播等平臺合作,播出50期科普節目。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打造《健康三人行?康復圓桌派》《健康三人行·重腫圓桌派》,上線27期節目觀看量突破1300余萬人次。建立“向陽而生 康復同行”“生命至上 沐愛而生”特色子品牌,開展113場患者康復科普線上講座。三是增加科室共創,在抖音、視頻號等發布185個視頻,增加與臨床科室共創,提高創作積極性。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臨床醫生是科普工作的主力軍。2018年由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批準組建腫瘤防治科學傳播專家團,成立了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第一支科技志愿服務隊,吳永忠書記任團長,系重慶地區唯一腫瘤防治專業隊伍,是全市腫瘤防治成果普及的中堅力量。目前有2人入選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名單,1人當選中國腫瘤防治健康科普工程學術顧問專家,4人獲重慶市十佳科普使者稱號,22人入選重慶市院士專家科普團隊,16名專家入選首批重慶市科學傳播專家團健康知識普及專家庫。定期策劃開展癌癥防治行動科普基層行活動,面相基層醫務人員普及前沿技術及科普技能,面向群眾普及健康知識及篩查方法,全年動員全院科技工作者開展基層醫院能力提升行動441場,參與科技工作者1780余人次;開展基層民眾健康素養提升服務121場,參與科技工作者推動科技志愿服務向常態化發展,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醫院率先在全市醫療機構中成立專職科學普及部,專職科普工作人員9名,兼職科普講解人員208名,科普作品創作人員1235名。科學普及部全面負責科普管理工作,統籌科普基地建設與管理,醫院科普專家團隊管理及考核,科普活動宣傳策劃,統籌協調醫院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切實推動腫瘤防治科普工作規范化與科學化。2024年度科普宣傳工作預算經費350萬,其中自籌資金240萬,外部經費90余萬元。

二、特色工作

“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特色醫學科普品牌建設初具成效。基地著力于打造醫院科普微生態,一是為人才團隊營造科普氛圍,為基地建設籌集建設經費,為科學傳播提供有效手段,積極推動科普工作數字化變革,“胖熊講科普”IP瀏覽量超過1.6億次,《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獲評第六屆互聯網辟謠優秀作品。《打造胖熊科普新名片 構建腫瘤防治新格局》案例入選2024全民健康素養大會基層健康教育/健康傳播“閃亮名片”,獲批中國科協“2024年度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第二批項目”,以及其他省部級、廳局級科普項目6項。凝練做法,總結經驗,形成案例獲2024年衛生健康系統重慶賽區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二等獎,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

三、問題不足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作為宣講類基地,在科普場館建設上受現有條件制約,院內場地活動設施較多,但比較分散,對外開放活動難以規模化、體系化、成品化,課程設計須進一步成體系化開發。

四、工作建議

科普統計工作是科普基地資源管理統籌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國家和地方的科學普及政策提供數據支持,包括年度科普統計平臺、科普中國平臺、科技志愿服務平臺等多個平臺,每年對于科普統計工作,基地都高度重視,也積極參加各類培訓工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錄入信息繁瑣、渠道單一、數據重復、填報期限過短、審核流程過長、溝通渠道不暢等問題,為填報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能否統一渠道,明確區分指標,并加強中央到地方科普教育基地管理人員的交流。

附件:1.基地最新簡介和開放時間

2.基地設施設備及活動照片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2025年1月17日

附件1: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簡介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重慶市腫瘤醫院、重慶市癌癥中心)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依托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重慶市腫瘤研究所建設成立。2016年被批準為重慶市科普基地,2018年被批準為重慶市健康促進醫院,2018年被批準為科普中國共建基地,2020年被批準為科普重慶共建基地,2021年被批準為重慶市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2021年批準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普基地,2022年獲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近年來,作為全市腫瘤防治工作的中堅力量,基地著力構建重慶市腫瘤防治網,完善腫瘤防治服務鏈,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建立醫患共享的大科普體系,建立起適合重慶地區的腫瘤防治體系。

基地擁有專兼職科普人員145名,其中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2人,重慶市院士專家科普講師團成員22人,重慶市科學傳播專家團成員18人,重慶市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13人,重慶市科學傳播專家團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14人,沙坪壩區科學傳播專家團成員24人。1人獲得沙坪壩區十佳科普志愿者稱號,1人獲重慶市十佳科普志愿者稱號,4人被授予重慶市十佳科普使者,1人獲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三等獎,1人獲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二等獎。

基地圍繞腫瘤防治不斷生產科普讀物。主編西南地區首套成體系的《腫瘤防治科普叢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累計11.7萬冊,入選國家衛健委優秀圖書推薦名單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出版《胖熊醫生談腫瘤防治》,由重慶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獲第六屆互聯網辟謠優秀作品。連續四年編制《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15萬冊,制作單病種科普折頁12種32萬冊,向公眾普及癌癥預防知識。定期在自媒體矩陣發布“胖熊講科普”原創科普文章,累計推出400余期,各平臺閱讀量超3000萬。在媒體刊物發表科普文章1500余篇。

經過多年建設,基地科普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在區域內形成較好引領示范作用。榮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普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典贊科普重慶年度科學傳播團隊、首屆重慶市創新爭先獎先進集體和全國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等。

開放時間:

作為講解類科普基地,為解決場地限制,采取流動科普館的形式,2024年科普基地全年接待參觀交流活動102場,角色體驗類科普活動“胖熊醫生科普體驗館”基地內開放活動6場。

2025年基地擬面向公眾開展參觀交流活動100場,科普體驗開放日活動12場次,非節假日均可預約,周末提前一周預約。

來源: 重慶市腫瘤防治科普基地(重慶市腫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