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國海洋檔案館是一個單位兩塊牌子,掛牌運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實行中心辦公室牽頭、海洋檔案館配合的科普工作組織領導機制。中心將科普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年初由辦公室組織開展對各部門的宣傳工作調研,征集各部門在各大主題活動日開展科普活動的計劃,中心整合相關資源在活動日集中提供平臺開展科普活動;印發《加強中心宣傳工作的具體措施》《國家海洋信息中心2024年宣傳工作要點》等制度,明確提出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地球日、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海洋日、安全生產月、測繪法宣傳日、全國科普日、網絡安全宣傳周等各大主題宣傳日期間,組織開展科普講解大賽、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展廳開放日、科普公益講座等宣教活動,不斷向社會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普及自然資源知識。中心制定科普和宣傳工作激勵政策,每年初組織各部門結合日常宣傳工作、活動組織、科普工作等方面推薦上一年度“優秀宣傳個人”,中心每年對“優秀宣傳個人”“優秀宣傳部門”進行正式表彰。

科普工作總體情況

2024年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日常運維工作,依托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成功獲批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6月正式掛牌運行,基地保持全年工作日期間開放。中心“信海圖強”綜合展廳完成升級改造并正式開放,完成“藍色印記”展廳日常運維和建成5年來首次維修升級和展品更新。制作各業務部門宣傳展示素材并在一樓宣傳欄輪流展示,向中心職工普及各部門業務知識和工作亮點。舉辦中心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選拔賽、世界地球日、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技活動周、世界海洋日、全國科普日、中小學夏/冬令營等系列海洋科普活動,其中2項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2024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中心獲評優秀組織單位。“推進南海通識教育問題研究及實施方案”課題研究通過中央外辦海權局驗收,獲得領導認可。制作科普視頻2部,科普展板30余塊,運維網站3個,微信公眾號2個,均設有科普專欄,年累計閱讀量102萬余人次。“海洋檔案”科普號榮獲“2023年科普中國科普號典型代表”

)展廳運維和開放情況

中心運維“信海圖強”“藍色印記”和“紅色印記”3個展廳,總面積超過1700平方米,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海洋科學知識普及和海洋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展廳按照相關運維制度保持工作日期間對外開放,全年安全有序運行。中心按計劃完成“信海圖強”綜合展廳升級改造并對外開放,總面積460平方米,展陳事件249個,是中心發展歷史、成就和現有業務體系的展示平臺。完成“藍色印記”展廳建成運行5年內最大規模的一次維修改造和部分檔案展品的更新完善,進一步提升展廳的運行接待能力,2024年共接待包括中國海警局、天津市政協、中央電視臺、天津市河東區委、區政府、區政協等以及自然資源部等機關部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和海軍等工作聯系單位,天津大學東盟學生夏令營、“津彩假日”紅領巾夏(冬)令營、山西大學、河東區一中心小學、天津市第七中學等青少年現場參觀,共40批次、520余人次。順利完成“信海圖強”和“藍色印記”展廳建成后首次英文講解接待工作,受到外國參觀人員好評,有效提升中心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推動海洋文化交流互鑒。

“信海圖強”綜合展廳升級改造

“藍色印記”展廳升級改造

“藍色國土”沙盤加裝北部灣領海基線

更換展廳的序廳輿圖

南極沙盤增加秦嶺站介紹

新增珍貴史料掃描仿真件

(四)開展主題科普活動情況

1.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

2024年9月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心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組織開展系列海洋科普活動,整體時間為9月15日至9月25日,主要包括海洋科普公益講座、參觀海水淡化研究所、海洋科普進校園、海洋科普進社區和“藍色印記”展廳開放等5項活動,其中2項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

(1)海洋科普專題公益講座

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心與天津市圖書館聯合舉辦“科普新視界”海洋主題系列科普公益講座,中國科協評為2024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河東區科普大使、中心海洋生態研究室艾洋漪以“海洋生態保護,從我做起”為主題,憑借其多年從事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的豐富經驗,深入淺出地剖析當前海洋污染的嚴峻現狀,揭示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海洋環境面臨的緊迫威脅。天津科普大使、中心海洋檔案館主任林寧研究員從大眾視角出發,引領聽眾重新認識海洋,通過現場互動和樣品展示,以聽眾對大海的認知為切入點,深入闡述海洋對于經濟發展、國家權益維護的重要作用。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員、中心海洋測繪地理信息部的王劍在“極地世界,挑戰與希望并存”的科普講解中,以其親身科考經歷介紹極地科考的最新成果,展現極地生態的獨特魅力。系列講座讓聽眾對海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廣大社會公眾保護海洋、關愛地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參觀天津市海水淡化與利用研究所

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心組織各部門負責宣傳、科普的職工20余人,前往天津市海水淡化與利用研究所臨港基地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中心紀委書記、淡化所紀委書記參加活動。在專業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臨港基地指揮間、設備間、原料倉庫等場所,查看海水淡化各種儀器、設備、原材料,參觀海水淡化科普展板,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現狀、熱點問題等內容,加深對海水淡化產業的認識,深刻理解海水淡化產業對緩解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作用。

(3)海洋科普進校園

中心與天津市河東區教育局聯合開展海洋科普進校園活動,走進天津市卓越學校。中心海洋權益研究室的羅婷婷為在校初中生講解海洋權益知識,包括“什么是海洋權益”“為什么要主張海洋權益”“主張海洋權益的依據”“我國的海洋權益等主要內容。學生通過講座了解海洋權益的重要性,激發認識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意識,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天津科普大使、中心海洋檔案館主任林寧研究員走進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學講授“國之強盛 始于海洋”科普講座,被中國科協評為2024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林寧利用大量圖片、視頻和數據向同學們重點介紹“海洋是什么”“我國的海洋現狀”“我國對海洋開發利用的情況”“海島在海洋權益維護中的作用”“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命運共同體”等,深入淺出地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現場傳閱深海錳結核樣品,為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贈送“海洋守護者”徽章,鼓勵大家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4)海洋科普進社區

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心走進河東區大王莊街道豐瑞里社區,聯合開展“擁抱藍色海洋,播種蔚藍夢想”海洋科普活動,帶領社區的孩子們一起探索海洋奧秘。中心海洋測繪地理信息部、曾獲全國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三等獎的馬丹,以圖文和動畫結合的方式介紹了海洋中豐富多彩的物種,帶領孩子們學習“什么是海洋”“人類在海洋中探索了什么”,講解了深海潛水器、如何測量水深等深海科學知識。

(5)“藍色印記”展廳開放日

全國科普日期間,天津市第七中學、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學新疆班、河東區東局子學校、大王莊街道、中山門街道等160余名觀眾參觀中心“藍色印記”展廳。今年是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中心以此為契機,依托“藍色印記”展廳重點呈現我國南北極科考相關成就和檔案編研產品。隨著中心科普“朋友圈”的拓展以及服務屬地科普工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和社區主動與中心搭建起互動的橋梁。講解員以我國的極地科考為重點,向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介紹40年來極地事業的輝煌成就和可歌可泣的科學家故事。

(6)暑期托管班結業式暨海洋科普講解活動

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心“信海圖強”展廳完成改造升級重新開放。揭展儀式上,中心職工子女40余名小朋友成為展廳正式開放的首批觀眾,各部門選派解說員為孩子們講解海洋知識、分享海洋故事。各位講解員精心準備,深入挖掘每一個點滴細節,將專業知識講解得生動風趣。海洋信息來源、南北極科學考察、海洋生態保護、海洋防災減災、國際合作交流等有趣的知識和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觀展熱情,讓他們體驗海洋科學與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了解到父母工作的辛勞與成果,通過榜樣的力量引導孩子們心懷科學夢想、樹立遠大志向,在心中埋下海洋筑夢的種子。

2.舉辦世界海洋日活動

今年6月8日是第16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7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地圍繞活動主題,結合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組織開展了豐富的世界海洋日系列科普活動。

(1)發布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服務平臺(海洋云)和《海洋數據開放共享目錄》

在福建廈門舉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現場,自然資源部發布由中心研發的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服務平臺(海洋云)以及由中心編制的《海洋數據開放共享目錄》。產品的上線和發布,為全社會提供了權威科學的海洋數據信息服務,將進一步推進海洋大數據技術融合、業務融合、信息融合,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自然資源協同管理和社會公益服務,提升面向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等海洋數據共享服務水平。相關新聞在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等央媒播出。

(2)與上海市海洋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在世界海洋日期間,上海市水務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崇明區政府共同主辦2024年世界海洋日主場活動暨上海海洋論壇。活動現場,中心與上海市海洋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為引領,重點圍繞海洋經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數智化轉型、海洋科技創新等領域,開展多形式、多領域、多層次的合作。

(3)海洋科普進校園

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親海、愛海、知海、探海的海洋素養,中心在海洋日期間組織開展海洋科普進校園活動,分別走進天津市岳陽道小學、天津市第二耀華中學,為學生們開展了海洋知識公益講座。

在岳陽道小學,中心網絡通信部的司佳為學生們帶來《風從海上來 電入千萬家》的講座,內容包括認識海上風電、如何獲得海上風電、清潔能源再利用等知識。在戶外,中心聯合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的專家,為學生們演示海水淡化原理。專家利用純凈水桶、食用鹽、簡易淡化裝置,現場配置海水進行淡化。學生們認真觀察,親自動手實踐,對海水淡化原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在天津市第二耀華中學,中心海洋測繪地理信息部為小朋友們帶來《極地探索四十年 砥礪前行勇攀峰》的講座。張連偉參加了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他結合親身經歷,為學生們講解南極的基本情況、在南極的衣食住行、我國南極科考歷史以及南極考察的意義等內容,學生們對我國極地科考事業有了新的認識。

3.全國科技活動周

(1)海洋科普進校園

5月14日,中心聯合河東區科協、河東區教育局走進天津市第七中學,海洋檔案館主任林寧研究員受邀為七中師生講授“海島——藍色夢想的支點”海洋科普講座。講座以嚴謹平實、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傳播海島文化、普及海島知識、講述海島故事,全面展示我國海洋科技前沿成就,讓在場師生深切感受到海島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權益維護方面發揮的重大作用,提升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家國情懷,為建設海洋強國培養后備力量。

(2)“藍色印記”展廳開放日

6月12日,天津市河東區第一中心小學30名少先隊員走進中心“藍色印記”展廳參觀學習。通過展廳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同學們了解到新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歷程,體會到海洋科研和海洋文化的魅力。一件件展品仿佛讓同學們看到了一代代海洋人篳路藍縷、辛勤工作的情景,在喚起對老一輩海洋科學家和一線海洋工作者敬仰之情的同時,也認識到海洋檔案的“存史、資政、育人”價值,提升中小學生海洋科學素養,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3)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獲聘天津科普大使

近年來,中心組建以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為核心的專業海洋科學與文化傳播團隊,增強中小學教師對新中國海洋事業發展歷程的了解,讓海洋知識走向中小學課堂,逐步形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大講壇品牌。5月19日,天津市第38屆科技周主場活動暨天津市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天開高教科創園舉辦。在啟動儀式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林寧研究員獲聘“天津科普大使”并頒發聘書,同與會嘉賓深入交流,共同參加科技周主場活動。

4.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中心組織開展系列宣傳活動。一是世界地球日當天,在山東臨沂主場活動現場由自然資源部發布并解讀《2023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該公報由中心牽頭編制并提供技術支撐,得到央視新聞、中國青年網、中國日報網、自然資源報、學習強國等媒體的報道和轉載,引發熱烈關注。二是舉辦海洋科普進社區活動,中心科普團隊走進大王莊街道祥云名軒社區,以“深海潛水器—探索深海的利器”為題詳細介紹了我國深海潛水器的種類、發展歷程、作用等內容,為社區居民和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海洋科學盛宴。三是舉辦海洋科普進校園活動,組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走進貴州省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中學,講授“國之強盛 始于海洋”科普講座,引導在場聽眾樹立完整的疆域觀、全面的海洋觀,不斷增強海洋意識,維護我國海洋權益。

承擔科普研究項目情況

2024年,中心獲批承擔中央外辦海權局“推進南海通識教育問題研究”科普項目,組建專項工作組承擔項目研究工作,研究報告從實施背景、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具體實施方案、組織機制和推進措施等5個方面開展論述,提出構建“五個一”南海通識教育體系。通過開展南海通識教育涵養公眾海洋意識,普及海洋科學知識,傳播海洋文化,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科普信息化建設情況

中心建設和運營中國海島網、南海網、釣魚島網(含釣魚島博物館系統)3個網站,發文505條,總訪問量5710萬次。“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和“海洋檔案”科普板塊發文200余篇,總閱讀量達94.6萬余人次,新增“極地考察40年”等專欄,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海洋檔案”科普號上傳圖文120余篇,累計粉絲5500余人,閱讀量7.6萬余次。

海洋檔案信息網業務化更新維護,2024年共搜集、整理、發布海洋要聞、公告通知、檔案要聞、政策法規等信息490條。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科普教育基地擁有專項科普經費,形成以科學傳播專家為核心的科普團隊,專職科普人員7人,招募25名大學生志愿者組建“藍色希望”科技志愿服務團隊;招募19名中小學生組建“海洋小使者”科普團隊,讓他們帶動身邊更多的學生了解海洋、認識海洋。

二、特色工作

2024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工作積極與自然資源部、天津市有關單位和社區街道等積極對接,通過參加活動、參與研討、組織推薦等方式,不斷加強科普的交流與合作。

(一)舉辦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選拔賽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活動號召和推薦2024年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講解員,中心舉辦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選拔賽。比賽前,邀請2023年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桑雨昕為中心參賽選手開展科普能力提升培訓。來自7個部門的9名選手參加了現場比賽,從深海潛水器到極地探索,從海上風電、藍洞到藍色糧倉,再從地球捕碳大師到海洋深度測量,選手們用飽滿的熱情和精彩的講解,將復雜的海洋現象和科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為大家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海洋科學盛宴。中心海洋空間規劃室的程永鑫以《海洋牧場——我們的“藍色糧倉”》為題,詳細講述了海洋牧場的形成、作用、類型、基本原理和發展現狀等內容,經過線上投票和現場穩定發揮,獲得本次比賽的第一名。他代表中心參加自然資源部舉辦的2024年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最終獲得優秀獎。

本次科普講解大賽首次采用形式新穎、喜聞樂見的“視頻錄制、線上投票”的方式開展。9位選手的講解視頻在中心微信公眾號進行展示,并接受廣大觀眾的投票參與。截至投票結束,展示界面訪問量達到38000余次,共計900余人次參與了投票,投票總數達4600余票。本次大賽是中心舉辦的第五屆科普講解大賽,為中心科普愛好者搭建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激發了中心職工科技創新和科普宣傳的熱情,宣傳了中心的亮點業務和重要成果。中心連續5年獲評自然資源科普講解大賽“優秀組織單位”。

(二)舉辦防災減災日活動

“5.12”全國防災減災日期間,中心聯合天津市規自局、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洋中心等單位,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海洋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活動。活動組走進了天津市濱海新區東堤漢沽驗潮站,開展現場宣傳活動。海平面中心的職工在現場布置了海洋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展板,為現場游客發放宣傳手冊,并介紹了潮流潮汐預報產品等。豐富的宣傳內容吸引了公眾的關注,有效提升了社會公眾參與海洋防災減災的意識,擴大了中心亮點業務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利用館藏檔案制作極地科普短視頻

制作《從長城腳下到秦嶺之前——國際極地事業的中國印記》極地考察40年專題宣傳片,充分發揮中國海洋檔案館館藏資源優勢,利用文書、科研、基建、聲像、實物和圖書資料等各類檔案,講述中國作為一個極地領域的“后來者”,歷經40年的拼搏奉獻終于趕上極地大國已經走了200年之路的感人故事,展示我國極地領域科技創新成果,反映在黨的領導下我國極地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艱苦奮斗歷程,傳承和弘揚一代代中國極地工作者勇斗極寒、堅忍不拔、拼搏奉獻、嚴謹求實、造福人類的寶貴精神。短視頻在學習強國、央視頻、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官方網站、抖音、快手等線上平臺播放,在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上海站、深圳站現場展播,得到極地辦等單位領導和廣大群眾的高度評價,收到極地辦感謝信,有效提升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極地知識和科學素養。

承辦中小學校外實踐夏/冬令營

近年來隨著中心海洋科普活動質量和科普工作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很多單位主動聯系中心希望得到高質量的科普資源支持。2024年中心組織辦公室、海洋檔案館、測繪地理部和信息化部等多個部門,先后承辦天津市紅橋區“津彩假日”紅領巾冬令營和河東區“津彩假日”紅領巾愛祖國區級示范夏令營,共有150名中小學師生參加活動。

在紅橋區“津彩假日”冬令營上,中心曾參加第39次南極科考的王劍帶來“探秘神奇南極”科普講座,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同學們講解南極生物、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等科普知識;信息化部的孫寒蕊為同學們帶來“奇妙的洋流”科普講座,講述了洋流的形成過程、洋流的分類、洋流的應用以及洋流對生態和生活的影響等。

以拙為工藍色希望,繪制海洋強國藍圖。中心科普團隊帶領同學們用畫筆描繪心中的海洋世界,觸動埋在心底的“藍色DNA”,助力廣大青少年插上藍色夢想的翅膀,立志為中國海洋事業添磚加瓦。

在河東區“津彩假日”夏令營上,結合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熱點事件,中心測繪地理部的王劍帶來“探索自然奧秘 勇攀極地高峰”科普講座,講述我國南極科考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以“第一視角”帶領同學們走進神秘的極地世界,號召同學們學習一代代中國極地工作者“勇斗極寒、堅忍不拔、拼搏奉獻、嚴謹求實、造福人類”的極地精神。在活動中,中心被河東區團區委授予“河東區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稱號,中心職工王劍、李淵瑋和陳佰川等3人被聘為“河東區少先隊校外輔導員”。

慧聚紅色+藍色基地,提升海洋強國意識。中心海洋檔案館參與以上2場校外實踐活動的組織協調和會務工作,安排李淵瑋和陳佰川2位專業講解員帶領同學們走進“藍色印記”展廳,領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海洋事業發展進程中的“第一次”事件,全方位多層次感受海洋科技魅力,傳承紅色基因、普及海洋知識、弘揚海洋文化,激發了同學們努力學習、探索海洋、共建海洋強國的理想信念。

與屬地科普事業發展中心共話海洋科普

中心充分落實“屬地+院所”的高質量融合,擴大優質海洋科普服務供給,服務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和科普文化宣傳。5月9日,在河東區海洋科技館落戶“藍色印記”展廳一周年之際,中心與河東區科普事業發展中心開展科普工作座談會,雙方就近年科普工作開展情況、舉辦特色活動的經驗與成效以及存在問題等情況進行了交流分享,共同致力于為全區科普活動提供更多資源與服務。雙方就如何充分依托基地科普資源及人才隊伍優勢、編研創新更多能“走出去”的特色海洋科普品牌、講好海洋科普故事、擦亮國字號科普教育基地招牌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共建河東區未來科學家培養基地

5月27日,中心與天津市河東區教育局、天津市河東區科協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簽訂“河東區未來科學家培養基地共建協議”。旨在利用好中心作為海洋科研院所的優質資源,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為學生的科普教育鋪路架橋,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參加科學活動,輕松地接受科學知識,在寓教于樂中愛上科學,為將來成長為科學家奠定基礎。根據協議,中心為河東區屬中小學生提供科技展品、實驗設備、專家講座等科技教育資源,開展各種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科學家精神、防災減災等教育活動。

三、問題不足

(一)科技資源科普化能力有待提高

基地現有6家全國學會和協會的分支機構掛靠,擁有豐富的科技資源。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科技資源科普化產品數量和影響力不足的短板,還需不斷推進科普產品創作力度,擴大“海洋科普大講堂”影響力,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讓前沿科研成果走出科普教育基地、走向廣大青少年和公眾。

(二)專門人員和專項經費不足

目前科普基地的活動經費主要來源于中心業務和宣傳經費,在科普信息化、科普產品創作和舉辦大型科普活動等方面仍有缺口,需要爭取專項科普經費支持。在實際工作中,同時具備較強表達能力、受眾吸引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的科普人員數量仍顯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科普活動的開展,科普團隊仍需吸納高素質海洋專業人才。

科普工作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增強

在開展科普進社區、進校園、進內陸、進西部等活動中,應加強與當地媒體的合作,增強科普活動的宣傳力度和顯示度,在傳播海洋科學知識和海洋文化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中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達到“筑巢引鳳”的效果。

四、工作建議

(一)加強科普工作相關單位間聯系和合作

與天津市有關單位、各駐津科普基地、大中小學校、街道社區和自然資源部系統單位在科普工作中形成合力,擴大科普“朋友圈”,圍繞國際國內重大主題活動日和行業特色紀念日,聯合打造更多科普特色品牌的活動和產品,將海洋科普范圍適當擴展至自然資源科普等多個方面,提升科普公益服務能力,向社會公眾傳播專業、科學、全面的科普知識和中華優秀文化,呼吁社會公眾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豐富科普能力提升培訓路徑

充分發揮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針對科普實際工作需要,面向中小學教師和基層科普工作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科普能力提升培訓、沙龍研討、研學、參觀實踐和座談交流等活動,豐富一線科普工作者海洋科學知識儲備,加深對科普理論的理解和實踐能力,提升科普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

適應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思路方向

我國于2002年制定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提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四科”表述,并于2024年對科普法進行了修訂。立足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時代的科普工作不能僅局限于傳播科學知識,而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和教育,將科普工作躍升到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層面,搭建科普資源共享平臺,以適應新時期國家發展和社會公眾對科普工作的實際需要。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2025年1月13日

附件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簡介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是自然資源部直屬事業單位,成立于1958年,掛牌運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主院區坐落于天津市河東區六緯路93號,占地面積16畝,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另有檔案館院區和保障實驗室院區。中國海洋檔案館與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是一個單位兩塊牌子,是國家海洋專業檔案資料保管和開發利用基地,掛牌運行“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

多年來,科普基地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海洋科普公益講座、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科普進校園/進社區、走進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研學實踐和海洋繪畫攝影征集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講述海洋故事、普及海洋知識、傳承海洋文明、弘揚海洋文化,持續推動海洋科技資源科普化,在廣大青少年心中播撒建設海洋強國的藍色種子。2019年以新中國建國70周年為契機,建設“藍色印記”展廳;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布設“紅色印記”關懷與希望主題圖片展;2024年完成“信海圖強”綜合展廳重新設計和升級改造,正式揭展開放。

“藍色印記”展廳是社會公眾了解新中國海洋工作的窗口,是海洋工作者的精神園地。展廳面積450平方米,分為夢想足跡、藍色經緯、人海依存3個部分,選取海洋調查、極地和遠洋科考、海洋管理、海洋權益、海洋觀監測、海洋科普等領域具有開創意義的事件,以大量歷史照片、檔案本體、樣品標本、設備模型等呈現出海洋事業70余年走過的不平凡歷程,旨在讓社會公眾關心海洋、認識海洋,了解新中國海洋事業。展廳于2024年完成升級改造和展品更新,建成運行5年以來,以其豐富的展品、清晰的展陳脈絡擁有了很多“標簽”,在增強海洋工作者價值認同、開展對公眾科普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紅色印記”關懷與希望主題圖片展是主題教育學習的重要陣地和“打卡地”,是黨員教育的紅色課堂。展覽面積約230平方米,主題為“依海筑蘭臺,回望百年紅色印記;信息助海洋,擘畫世紀強國宏圖”,包括光輝歷程、旭日光華、風華正茂三個篇章。展覽以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海洋事業發展的關懷與希望為主線,尤其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海洋情結”,回溯了在偉大建黨精神引領下我國海洋事業取得的璀璨成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至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黨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和關鍵轉折點;展出了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歷次黨代會的主要內容以及有關領導指導視察中心的相關活動等。

“信海圖強”展廳是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展歷史、成就和現有業務體系的展示平臺,總面積460平方米,展陳事件249個,主要包括中心歷史沿革、海洋信息化建設、海洋信息資源管理服務、海洋戰略經濟決策、海洋綜合監管、海洋權益安全保障、國際海洋治理支撐和軟實力建設等8個部分,包括海洋信息從獲取匯集、處理存儲、研究開發到服務應用的全過程展示,表現我國海洋經濟管理、海洋空間利用、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海洋安全保障等工作歷史和成就。

以上展廳免費參觀,提供集中批次講解服務,請觀眾至少提前1天預約。

地點: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市河東區六緯路93號)。

開放時間:工作日上午9:00-11:30、下午14:00-17:00。

預約方式:參觀“信海圖強”展廳,請通過“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微信公眾號預約;參觀“藍色印記”“紅色印記”展廳,請通過“海洋檔案”微信公眾號預約。

來源: 海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