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對外展示窗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南水北調品牌建設為依托,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尋求提升南水北調品牌形象的新途徑、新方法,持續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國情水情、認識南水北調工程蘊含的科技秘密,從而關注國家水網建設,現將年度科普工作績效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一年來,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以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依托,始終把組織開展科普實踐教育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按照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基地工作領導小組,年初制定基地年度工作要點及工作計劃,嚴格按照前期制定的科普工作制度開展科普實踐教育活動。中國南水北調集團中線有限公司十分重視科普教育活動,在重大活動期間,會在基地舉行相應的科普實踐教育活動,進一步擴大科普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基地積極與地方教育部門建立聯絡機制,按照“請進來、走出去”的科普教育模式開展科普工作,認真完成特色中小學生科普實踐活動課程開發和年度活動組織、接待任務。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配備專門的研學與講解人員,從事科普人員數量33人,其中專職2人,兼職31人。基地全年對外開放天數365天,平均每年服務人次近1萬人,研學科普場所包括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多媒體活動室及整個管理處園區,總面積約360平方米。2024年基地新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線圖及VR體驗設備,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中線工程沿線重要建筑物信息,認識到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大國重器”責任擔當。
圖1:陶岔管理處全貌
圖2: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全貌
圖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路線圖
圖4::VR體驗設備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2024年度基地全年開放向公眾提供科普活動,累計接待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團體389批次、8093人次。其中,在基地開展科普活動(科普研學、社會實踐、發放資源包等) 17次,參與人數1500余人。開展進社區、進校園、進鄉鎮、進機關等“走出去”科普活動23次,參與人數1800余人。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在全國科普日(周)期間舉辦主題科普開放日活動2次,邀請南陽市師范學院、淅川縣九重鎮水寨等學校師生共計200余人次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以“科技賦能南水北調,品牌引領強根鑄魂”為主題開展科普實踐活動,為大家展示近年來南水北調工程的科技創新舉措,通過實地參觀、互動體驗、科普實驗等環節,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欲;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舉辦“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主題科普活動3次,邀請鄧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區張崗小學校等90余人次來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充分利用研學科普教育資源,為學生呈現了一場關于南水北調中線的“科技盛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周)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2次,淅川縣科協及內鄉縣統戰部等50余人次來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詳細了解了國情、水情、南水北調工程基本情況、建設歷程及發揮的綜合效益,科普南水北調各項設施的作用及重要性;“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邀請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渠首朝陽小學、南陽師范學院150余人次來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以“我們為什么要節約用水”為切入點,通過趣味授課、水質實驗、有獎問答、發放宣傳冊、手抄報評比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廣泛科普“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的來源、我國目前的水資源形勢、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及水循環原理等水資源知識。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開放信息等情況
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作為綜合性教育基地,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的相關工作要求,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信息化平臺上注冊科普中國科普號,定期發布相關活動信息。同時,基地在智慧科協、河南科普在線等有關教育平臺上均有展示內容,開展的相關活動備受媒體關注。基地活動主要以面授為主,并充分利用網絡端的傳播優勢,線上與線下宣講相結合,不斷創新拓展形式新穎、科技含量高、群眾樂于接受的宣講方式。依托南水北調宣傳平臺,如中線公司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積極向社會公眾宣傳基地工作開展情況。
圖5:基地在中線公司網站部分宣傳報道情況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當前,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有專職科技工作者2人,兼職科技工作者31人,科技工作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領域,涵蓋安全生產、防汛應急、水質保護等多個專業領域,為科普工作注入了多元化的知識與活力。在日常工作中,專職與兼職人員緊密配合,定期交流工作進展、分享經驗,確保科普工作的順利推進。在寒暑假、安全生產月、消防安全月等重要節點,不定期開展安全宣傳活動,內容涵蓋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多個方面,有效提高了公眾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全年共計開展安全生產宣傳志愿服務活動5次,覆蓋500余人次;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高發期,基地會組織開展一系列防溺水宣傳活動。科普工作者團隊深入學校、社區、鄉村等地,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向公眾詳細講解溺水的危害、常見原因及預防方法。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后果,讓大家深刻認識到防溺水的重要性。全年共計開展防溺水宣傳12次,覆蓋1000余人次,切實筑牢廣大群眾生命安全防線;為提高公眾對水資源保護和水安全的認識,基地借助“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節點,積極開展水安全知識宣傳活動,向公眾普及水資源現狀、水污染防治、節水技巧等知識。在科普展覽中,設置圖文并茂的展板,展示水資源的重要性、面臨的挑戰以及保護水資源的措施;互動體驗區則通過無人機取樣、水質檢測實驗、ph 值小實驗等項目,讓公眾親身體驗水安全的重要性,增強公眾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全年共計開展水文化宣傳6次,覆蓋300余人次。
圖6 3月21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活動
圖7 4月23日,“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
圖8 5月28日 ,“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主題科普實踐活動
圖9 9月13日 ,渠首朝陽小學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
圖10 9月24日,“科技賦能南水北調,品牌引領強根鑄魂”主題科普實踐活動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教育基地所屬南水北調中線陶岔管理處,現有職工31名、專職講解人員2名。2023年度,除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主體運行維護工作外,教育基地日常運營經費約17.8萬元,主要用于保障日常科普活動的開展。
二、特色工作
(一)堅持黨建引領,賡續紅色血脈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不僅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更是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日常科普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通過移民精神、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歷程、科技工作者們夜以繼日攻克的技術難關為切入點,充分挖掘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及中小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同時,陶岔管理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和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探索“黨建+研學”的新模式,活動開展過程中,陶岔管理處黨支部支委委員、微網格小組長率先垂范,分工負責活動開展過程中的講解介紹、模擬演示、宣傳配合、現場安保等工作,讓到訪人員在接受水情知識、感受科技創新力量的同時,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二)深化課程開發,助力人才培養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實踐活動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開發了一系列特色科普課程。對于小學生,注重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科普實驗、有獎問答、手抄報評比等手段,充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針對高校學生,課程則更側重于專業知識的拓展和深化。利用實物模型、多媒體動畫等多種手段,介紹工程的基本信息,并深入分析工程在水資源調配、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根據科普內容,基地會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科普工作者分享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和挑戰,讓學生了解行業前沿動態。通過這些特色課程的研發,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2024年基地結合自身運行實際,自主研發出《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原理研究》《南水北調總干渠中哪些東西要say no》《南水北調中線的調水秘密》等特色課程6項,向公眾展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蘊含的科技秘密。同時,基地還積極響應并參與河南省“科技筑夢——傳播科學文化”主題活動,開展了“生命健康與安全”“發現基礎科學之美”兩個主題的科普實踐教育活動,進一步擴大了覆蓋范圍,在沿線中小學生的心中種下了科技創新的種子。
(三)創新活動形式,拓展科普廣度
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科普教育基地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方式開展科普研學實踐活動。在“請進來”方面,接待了全國各地社會團體、水利機關及其他行業、大中小學生前來交流考察,覆蓋面廣、影響深遠。在“走出去”方面,不僅走進學校開展安全宣講,還深入沿線村鎮開展防溺水安全宣傳活動,加強對工程渠道和園區周邊的科普宣傳,宣貫科學知識、發放宣傳頁,切實增強基地宣傳輻射力。在“請進來”方面,邀請不同年級、不同地區的學生走進陶岔渠首樞紐工程開展研學活動,包括觀看宣傳片、觀察無人機取水樣、動手搭建模型、講解工程模型、發放宣傳手冊等,向其介紹我國水情、南水北調工程等情況,感受國之重器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對南水北調工程的認同感與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
三、問題不足
(一)研學講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現階段,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科普教育基地針對研學講師的專業培訓方面較為匱乏,師資水平無法有效提升。建議對研學工作人員開展系統性、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在實際研學活動中的教學能力以及在實踐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受眾群體較為單一
目前與基地建立穩定科普研學機制的學校主要來自基地周邊村鎮,周邊縣城及省市的生源因路途遙遠,無法到達基地。需要為省外生源搭建穩定的聯系平臺。另外,在研學生源學齡段上,主要集中在低年級段,高年紀段的生源因學業需要,很少配合開展相關活動。
(三)硬件設備及課程內容有待完善更新
基地現有模型數量不足。每次科普教育學生人數超60人后,現有模型數量無法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實驗器材易損耗,且部分實驗器材陳舊老套,無法有效調動同學們的興趣。
四、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擴大科普知識惠及范圍。目前農村地區科普工作總體上還比較薄弱,服務基層的能力不強,尚不能滿足廣大農民接受科普教育、提高自身素質的迫切需求。組織實施科普下鄉,入村進戶等農村科普工作是提高農民和農村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 二)進一步開發貼合實際的研學課程。要采用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樂于參與的內容和方式。活動要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開展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科普活動。
(三)進一步擴大宣傳渠道。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科普網站等渠道,加大對科普活動的宣傳力度。制作精美的活動預告海報、短視頻,詳細介紹活動內容、時間和參與方式。同時,與教育類自媒體合作,邀請他們對基地的活動進行報道和推廣,提高活動的知名度和參與度。
來源: 南水北調中線陶岔渠首樞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