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標本館(以下簡稱“病毒標本館”)緊密圍繞“病毒與健康”的科普主題,以新發傳染病預警等科學故事、科學家探索求真精神、生物安全科技創新成果等為主線,融生物學基本知識、病毒防控教育、科普受眾興趣、社會熱點科學講解和微觀世界藝術表現于一體,集中展示了病毒標本館科普資源及相關文創產品,展現了病毒研究一線科研人員積極務實的風貌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病毒標本館本年度科普績效自評報告如下:

一、工作情況

(一)科普工作組織管理情況

研究所高度重視科普工作,積極響應國家科普政策,深入貫徹國家領導人關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普協同發展。

研究所設立了分管所領導對科普工作予以指導,并設立部門處室負責組織實施科普工作,確保科普活動的高效、有序進行。具體由研究所科研計劃處主管科普工作,對病毒標本館等所內優勢科普平臺開展科普活動進行統籌協調和指導;國家病毒資源庫作為標本館開展科普工作的依托部門,負責科普活動策劃、組織和實施;研究所生物安全實驗室、模式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等積極協助相關科普工作,為科普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相關科普工作規劃、總結納入研究所工作計劃和年度總結,制定相關科普工作章程,并積極組織參與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申報中國科學院、地方科協等相關表彰和獎勵,以激發科普熱情。

(二)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基礎情況

為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提升科普服務能力,促進優質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本年度病毒標本館開展了多場科普活動,創作了多種科普產品,豐富了病毒標本館的科普體系。主要包括: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湖北省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東湖論壇、中國科學院科學節等多項大型公眾科普活動,通過舉辦展覽、科普報告、送科普進校園社區等形式開展科學普及,累計服務公眾人次達千余人,相關活動為公眾搭建了科普交流平臺,在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的同時,呈現了科學之美,引導公眾正確理性地認識病毒。

病毒標本館依托武漢病毒所,由國家病毒資源庫負責運營,集學科性、特色性和科普性于一體,是全國唯一的病毒標本館。標本館科普場所面積約為360平方米,是一座以數字建模、3D打印、3D印刷、VR、3D拼裝等最新科普展示技術為主要展示手段的新型科普場館,創辦有科學傳播公眾微信號、門戶網站科普專欄等新媒體平臺,集學術會議、科普宣講、科普展覽、科普互動、科普劇場等功能于一體。

為優化科普設施布局,研究所積極推進科普場館建設,病毒標本館于去年底今年初完成了裝修改造,主要為直播間建設、展板陳列更新、文創產品設計制作等,還新增了科普吉祥物、3D彩打病毒模型等展品。其中,病毒標本館的科普吉祥物為5個小朋友,分別為小武、小憨、兵兵、嘟嘟和碩碩,諧音“武漢病毒所”。

改造后的場館設立有3D模型展示區、VR演示區、3D拼裝游戲區、實驗平臺區、中央多功能區、壁展區以及直播演播廳等特色功能區域。公眾不僅可以拓寬視野、增長病毒知識,還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零距離體驗科學實驗。

病毒標本館

病毒標本館吉祥物

(三)本年度開展科普活動情況。

為進一步提升全所科普能力,整合優勢平臺資源,依托湖北省科協立項資助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提能項目”,自2024年3月起,病毒標本館面向武漢大學第二附屬小學、廣埠屯小學、武昌實驗小學東湖國際校區、武漢經開外校初中部少年班等陸續開辦了14場線下科普活動,主要形式包括“科普講座”、“開放場館和設施參觀”、“科普繪本講解”、“科學小實驗”等,累計服務人次達800余人。相關活動內容結合研究領域、社會公眾關心的熱點和應急問題,以及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等,反映研究所科技創新成果和先進平臺條件,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創新性、思想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線下活動現場

科普進校園活動是將科學知識普及到學生群體中的重要教育形式。2024年病毒標本館分別協調科研人員、科普工作者等前往武漢市漢陽區經開二中、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第六小學和廣水市永陽學校等3所學校,通過參與荊楚科普大講堂、互動展覽、科學實驗演示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了科普宣傳,覆蓋學生人數超過1000人。

相關活動的開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探索科學的種子。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學生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科學現象,培養起科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能點燃他們心中對科學的熱愛之火,為培養新一代科技人才貢獻力量。

科普進校園現場

(四)在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病毒標本館集中優勢資源,積極參與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湖北省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中國科學院科學節等多項大型公眾科普活動。具體情況列舉如下:

2024年5月19日,病毒標本館、高致病性病毒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共青團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委員會、湖北省微生物學會、武漢微生物學會共同承辦了“中國科學院第二十屆公眾科學日”武漢病毒所專場活動。近200名武漢小學生及家長走進研究所,共同開啟了一場“病毒世界科普之旅”。穆敬芳副研究員結合其創作的《孫悟空大戰病毒》系列科普繪本,利用“紅孩兒”、“女兒國”等故事展開了生動和有趣的講述,為孩子們揭開了腸道病毒、桿狀病毒等唐僧師徒取經路上“流行”病毒的奧秘。穆敬芳還向孩子們介紹了“狡猾”的病毒,具體講解了病毒的形態、結構和復制過程。她倡導大家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共同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在互動實驗課程中,孩子們跟隨研究生志愿者,共同開展了實驗活動,學習了實驗原理和觀察記錄方法。在病毒標本館中,大家進一步見識到多種多樣的病毒3D彩打模型、電鏡圖片等,了解了病毒的歷史沿革,以及科學家為抗擊病毒而發明的“武器”。此外,孩子們積極學習了如何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組織、動物及植物有關標本切片,還使用放大鏡觀察了蜱蟲、蚊子等滴膠標本,直觀地體會到微觀世界的內在奇妙,感受生命的絢麗壯美。

第20屆公眾科學日

為落實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湖北省科技廳、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了2024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期間,病毒標本館聯合國家病毒資源庫、高致病性病毒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武漢病毒所團委、湖北省微生物學會和武漢微生物學會,以科普講座、科普展覽等形式參與系列活動,與公眾共享科技盛宴。

5月25日,2024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武漢園博園長江文明館舉行。5月26日,水果湖街道小洪山社區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小廣場開展。活動現場,病毒標本館的志愿者帶領孩子們用顯微鏡觀察人體組織、動物及植物有關標本切片,用放大鏡觀察蜱蟲、蚊子等滴膠標本。同時現場展示了病毒3D彩色打印模型、電鏡圖片、科普繪本等,吸引了大家的駐足。

2024年湖北省科技活動周

5月25日,病毒標本館還參與了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組織,主題為“薪火賡續 砥礪前行”的“全國科技者日”系列活動。精彩的報告和病毒標本館的“小小科學家”樂游行,向武漢大學附屬外語學校的同學們揭示了病毒的奧秘和科學的魅力,激發了同學們對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

11月1日,中國科學院第七屆科學節武漢分院主場活動在水果湖第一小學舉行。院屬在漢各單位等50余位科技工作者與學校2600余名師生現場互動交流。活動現場,病毒標本館的科普宣傳員帶領孩子們通過電子顯微鏡和病毒3D彩色打印模型,觀察了解人體組織、動物、植物及病毒的微觀世界。同時現場展示了蜱蟲、蚊子等滴膠標本,以及由研究所專家學者編撰的科普繪本,吸引了大家的駐足。通過在活動中穿插病毒學基礎知識講解,幫助孩子們學習如何做好自身防范,科學認識病毒。以科學的多樣色彩為基調,注重科學與文化和藝術的充分融合,讓公眾近距離接觸前沿科技成果。

中國科學院第七屆科學節

11月2日,病毒標本館組織了一場探索微觀世界的科普活動。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析測試中心高級實驗師張磊面向公眾作了題為“探密生命密碼DNA”的精彩講座。在張磊的帶領下,孩子們一起開展了一場關乎生命奧秘的探索之旅,學習到科學家通過基因測序技術,不僅幫助人類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還能為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線索,從而用科學的智慧塑造美好未來。活動期間,孩子們還參觀了病毒標本館,體驗電子顯微鏡觀察細胞切片,學習手掌菌觀察實驗。此外,大家分享了病毒相關科普繪本的閱讀心得和體會,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合影

(五)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等情況。

為方便公眾預約參觀,病毒標本館通過海報展覽、微信號欄目發布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了參觀預約的平臺二維碼或鏈接。

(https://www.virus.org.cn/#/kepu/appointment)
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布了科普文章、活動通知等信息,共計5篇,總閱讀量超過2000次。

(https://mp.weixin.qq.com/mp/homepage?__biz=MzIxNjcxODI1OA==&hid=3&sn=7ad9577c422237be3a078197f58e2e94&scene=18#wechat_redirect)
其中,病毒標本館通過微信公眾號和門戶網站等平臺推出了1期“知識小課堂”,向公眾科普登革病毒的防控知識,閱讀量達二百余次。

知識小課堂

此外,依托病毒標本館等優勢平臺科普資源,研究所大力加強原創科普內容開發,促進優秀科普作品產出,其中1項科普圖片作品(《蝴蝶翅膀磷粉》)榮獲“2023年中國科學院科普視頻圖片大賽二等獎”,1項科普視頻(《唐僧流感大揭秘》)榮獲“2024年湖北省科普短視頻大賽三等獎”。

(六)動員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服務情況。

本年度動員了包括科研人員、研究生志愿者在內的科技工作者共計30人次參與科普服務。

(七)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1、項目資金安排落實、總投入等情況分析。

本年度,標本館獲批湖北省科協資助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提能項目”,項目支持經費10.00萬元。在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科普項目等支持下,2024年度病毒標本館科普經費列支共計6.3萬元,其中標本館改造費0.27萬元;科普活動費0.86萬元;用品購置、海報和展架制作0.42萬元;勞務費等0.6萬元;視頻制作費4.15萬元。

2、病毒標本館科普人員情況

武漢病毒所病毒標本館現擁有研究所科研處科普管理人員和國家病毒資源庫科普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相關工作,在科普講座、探究實驗、科技展覽等活動的組織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此外,還建立了一支以研究生為主的科技志愿者團隊。主要人員情況如下:

二、特色工作

“我和媽媽學科學”系列科普活動于2024年開始開展,是病毒標本館策劃的特色科普活動。

2024年, “我和媽媽學科學”系列科普活動共組織了8場次,累計服務400余人次,通過參觀科普館、舉辦科普講座、實操科學小實驗進一步拉近與科學之間的距離。科普講師從認識病毒、了解病毒、小蜱蟲大事件、探索生命密碼等多個科普主題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親子共同學習和探索的平臺,讓家長和孩子能夠一起動手做實驗、觀察細胞和病毒粒子。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觸科學,發現科學的奇妙之處,激發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高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對公共衛生重要性的認識。

“我和媽媽學科學”系列科普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更是一次促進家庭和諧、激發科學熱情、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實踐。

活動照片

三、問題不足

目前制約標本館運行與發展的主要瓶頸:

(1)在開展科普工作中存在科普教育創新能力不夠強的問題。由于各種因素限制,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性宣講式、觀看式、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科普活動開展數量有限。隨著社會公眾對科普需求快速增長,傳統的科普教育方式和設施已難以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

(2)經費和人才問題。由于缺乏充足的經費,影響了標本館硬件方面的建設和及時更新,制約了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同時也難以發展和穩定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技術管理隊伍。(3)目前國內的各個標本館、科普教育基地仍然是相對分散化的管理體制,難以充分凝聚優勢資源,發揮最大的科普效能。

四、工作建議

(1)加強科普內容建設:確保科普內容基于最新科學研究和權威資料,形成系統科普知識體系,采用生動易懂的形式呈現。

(2)提升科普服務質量:加強科普工作人員專業培訓,完善科普設施和服務,建立科普工作反饋機制,不斷改進科普工作。

(3)加強合作與交流:與病毒學、醫學等領域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將病毒科普納入學校課程或課外活動;與國際病毒學組織、科普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全球病毒科普事業發展。

(4)注重科普效果評估:制定科普效果評估指標和方法,評估科普工作效果。根據評估結果和公眾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科普工作策略和內容。

附件:基地最新簡介和開放時間

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依托病毒保藏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開始籌建病毒標本館。2016年,在中國科學院科普項目的支持下,病毒標本館進行了升級改造,隨后全面對外開放。該館入選第一批“全國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科技活動示范基地”、“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榮獲“中國科學院防疫科普工作突出貢獻獎”、“中國科學院‘十三五’科普工作先進集體”、武漢市科普典型“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病毒標本館圍繞“病毒與健康”的科普主題,以病毒歷史、科學家精神、科技創新成果等為主線,融生物學知識、病毒防控教育、科普受眾興趣、社會熱點科學講解和微觀世界藝術表現于一體,集中展示優勢科普資源。

病毒標本館不定期開放,相關預約鏈接及信息請見下附:

https://www.virus.org.cn/#/kepu/appointment

來源: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標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