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意漸濃的時節,醫院里因呼吸道疾病就診的患者逐漸增多,其中支原體肺炎的身影頻繁出現。這種在秋冬交替之際高發的疾病,給許多人的健康帶來了困擾。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支原體肺炎。
一、支原體肺炎的發病原因
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癥。肺炎支原體是一種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沒有細胞壁結構,這使得它對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類不敏感[1]。它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當感染支原體肺炎的患者咳嗽、打噴嚏時,會將帶有病原體的飛沫散布到空氣中,周圍的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尤其是在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如學校、幼兒園、辦公室等,傳播風險更高。兒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是支原體肺炎的高發人群[2]。
二、癥狀表現
呼吸道癥狀:咳嗽是支原體肺炎最突出的癥狀,初期多為刺激性干咳,類似喉嚨里有東西,忍不住要咳,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有痰咳嗽,痰液一般為白色黏液痰。部分患者咳嗽較為劇烈,甚至會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同時,患者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體溫可在38℃左右,少數人可高達39℃以上,發熱可持續2 - 3周[3]。
其他癥狀:除了呼吸道癥狀,一些患者還可能出現頭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癥狀。嬰幼兒患病時,癥狀可能不典型,可表現為喘息、氣促等,嚴重時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表現為呼吸急促、鼻翼扇動、三凹征(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出現明顯凹陷)等[4]。
三、診斷方法
臨床癥狀判斷:醫生首先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癥狀表現,如咳嗽的特點、發熱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等,以及近期是否有接觸過類似癥狀的患者,結合發病季節等因素進行初步判斷。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或略有升高,以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升高為主。而血清學檢查是診斷支原體肺炎的重要依據,通過檢測血清中支原體抗體,如IgM抗體、IgG抗體等,若IgM抗體陽性,通常提示近期有支原體感染[5]。
影像學檢查:胸部X光或CT檢查能直觀地觀察肺部病變情況。支原體肺炎在影像學上多表現為肺部紋理增多、紊亂,可見沿支氣管分布的斑片狀陰影,部分患者可出現大片實變影[6]。
四、治療方式
抗生素治療:由于支原體沒有細胞壁,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等。阿奇霉素一般采用口服或靜脈滴注的方式給藥,根據病情嚴重程度,療程通常為2 - 3周。對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耐藥的患者,可根據醫生的評估,選用四環素類或喹諾酮類抗生素,但這類藥物在兒童使用上有一定限制,需謹慎選擇[7]。
對癥治療:對于發熱癥狀,當體溫在38.5℃及以上,或伴有明顯不適時,可使用退燒藥,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人詣×矣绊懶菹r,可適當使用止咳藥物,如右美沙芬等。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使用祛痰藥,如氨溴索,以幫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暢[8]。
五、預防措施
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是預防感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雙手至少20秒,尤其是在咳嗽、打噴嚏后,觸摸公共物品后,飯前便后等。在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紙巾捂住口鼻,沒有紙巾時可用手肘內側遮擋,避免飛沫傳播給他人[9]。
增強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強身體免疫力。合理飲食,保證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西蘭花等。適量運動,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適當進行力量訓練。充足睡眠同樣重要,每晚保證7 - 8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有利于身體各器官的修復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10]。
環境管理:在流感高發季節,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如必須前往,最好佩戴口罩。居家或辦公場所要定期開窗通風,每天至少通風2 - 3次,每次30分鐘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場所要加強日常消毒,定期對教室、寢室、食堂等場所進行清潔消毒,尤其是桌椅、門把手、玩具等高頻接觸物體表面[11]。
支原體肺炎雖然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威脅,但只要我們了解它的發病原因、癥狀表現,掌握正確的診斷、治療和預防方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風險,即使患病也能及時發現并有效治療。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積極采取預防措施,共同守護健康。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23年版)》, 中華兒科雜志, 2023, 61(7):639-646.
[2] 胡亞美, 江載芳.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1204-1207.
[3]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 《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2023年版)》. 2023.
[4] 劉湘云, 陳榮華, 趙正言. 《兒童保健學》第5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473-475.
[5] 陸權, 等. 《中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實驗室診斷規范》,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7, 32(9):656-660.
[6] 潘紀戍, 陳起航. 《胸部CT鑒別診斷學》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145-148.
[7]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6, 39(4):253-279.
[8]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2018年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107-109.
[9] 世界衛生組織. 《手衛生指南(2009年版)》.
[10] 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國運動醫學學會. 《全民健身指南(2021)》; 中國睡眠研究會. 《中國睡眠指南》.
[11] 國家衛生健康委. 《消毒技術規范(2020年版)》.
來源: 張高全科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