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充分利用本院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基地全體專職人員全面強化工作效能、努力創新、服務社會,在中醫藥文化迅速發展大背景下,各項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以下對本年度的工作總結:

一、健全管理制度,強化組織管理

基地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普及法》開展各項工作。建立并完善《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科普工作管理制度》、《標本管理制度》等各項制度。在以院黨委書記為組長,分管副院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領導下,院科研處統籌協調下,圓滿完成2024年度各項工作。

二、加強館藏管理,強化安全意識

基地館藏主要是大量的珍稀動植物標本,加強標本的定期清理、消毒整理保護工作,全面完成服務大眾參觀學習以及科研查詢工作。基地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強化定期巡查制度和安全意識教育,全體工作人員每年參加兩次消防培訓,確保全年無安全事故。

隨著新館即將建立,開展與本院歷史以及中醫藥文化相關的器物、資料征集工作,為進一步豐富館藏、全面提升基地文化宣傳能力奠定更好的基礎。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素質

基地人才梯隊是依托于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大量的技術科研團隊,由院內大健康、生藥、種植、藥化、制劑等各個專業專家組建成科普志愿隊伍,在各類科普活動中主動承擔任務,宣傳科普知識,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人民群眾、青少年群體的普遍認可和歡迎。

邀請市三峽博物文保專家來基地進行文保工作的培訓講座以及交流活動。作為協辦單位積極參加在三峽基地舉辦的“草本智慧”中醫藥科普文化展覽,與參展的多家單位研討中醫藥文化宣傳工作,使得基地的專職人員能夠更多的同行交流學習,為我市中醫藥文化宣傳事業添磚加瓦。

館內人員積極參加由全國、各省市組織的各項培訓學習。由市文旅委主辦的,市三峽基地協辦的講解員培訓班;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提升交流活動(第二期);2024年重慶市科普基地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新時代中醫藥博物文化傳播與教育實踐培訓班。在講解能力、科普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并且加強了基地與全國同行交流,擴大重慶市中醫藥基地對外的影響力。

四、突出重點工作,文化創新發展

基地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重慶市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正在申報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科普宣傳工作是我們的重要任務,本年度完成了各項重大活動以及進社區進校園活動,為推動重慶中醫藥文化創新做出貢獻。

(一)市級各個縣組織的科普活動

參加市科技活動周,開展了以“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為主題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展覽及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科普內容涵蓋“四氣五味”、“中藥材命名”、“中藥非遺文化”、“中藥香文化”以及“中藥材識別”等多個方面。通過現場制作艾草端午香掛和安神香囊等活動,使市民們能夠親身參與、深入學習,充分感受到了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有效地傳播了中醫藥文化知識,推動了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加了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城市管理局、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香港重慶總會、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渝澳聯誼總會、澳門歸僑總會主辦,由重慶南山植物園、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市中醫藥基地)、重慶市渝北區龍山小學校承辦的“走進四季·愛上中藥”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本草行動系列活動。這一系列活動由重慶國際新聞中心全程直播,在線實時觀看人數超百萬人,同時被全國多家媒體報道,擴大了影響力。此次系列活動為加強內地與港澳的青少年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讓傳統中醫藥走進青少年的生活中,感悟中醫藥文化的內涵與魅力。

參加2024年南岸區全國科普日會場活動,以科普“藥食同源”藥材為主題,為廣大群眾介紹生活中如何辨別藥食同源藥材,避免亂用藥誤用藥,安全使用中藥材。

參加2024年“科普列車川渝行”線上科普活動。

(二)特色活動與科技志愿服務

聯合市特殊教育中心,這些視力障礙的同學在學校主要學習的中醫保健按摩,他們對中醫藥知識、特別是芳香類藥材有獨特的感知能力,為此我們精心設計和開展了聽講解、摸中藥、聞藥材的特色活動,激發了同學們對傳統中醫藥的學習熱情。為新加坡義安中學組織了一場“初始本草探奧秘”的特色活動,特別是手工體驗制作傳統大山楂丸,同學們積極參與、興趣盎然,讓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在國際上發揚光大。

基地的志愿者長期扎根在區縣鄉村,為企業以及農戶們開展科技志愿服務,為他們進行中藥材種植、采收、儲藏、初加工、產品開發服務與講座。開展“走區縣、進企業”系列活動,為企業以及農戶增智、為鄉村振興賦能。

(三)科普進社區進校園活動

本年度開展了以“藥食同源話健康”為主題的進社區系列活動,走進明佳園和一天門社區,社區組織老人們認真聽取講座,讓他們認真接受科學知識。杜絕迷信社會上虛假宣傳的“保健品”。

全年組織開展8次科普活動進校園,覆蓋人和、郭家沱小學、望江小學、江北嘴實驗小學、新村小學、龍山小學、廣益中學、重慶市第二外國語學校國際高中部,開展了初始本草,古方抓藥體驗等主題活動,活動形式包括科普講座、科學展示、科普互動等,參與學生人數近2000余名。

在迎龍小學開展“本草中國·健康萬里”舌尖上的養生本草主題活動;重慶第二師范學院100余名師生來到江津分院參加藥用植物知識見習活動,提高學生對藥用植物知識和認知水平。

宣傳報道和能力建設

基地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平臺,針對每次大型活動均向媒體公開發布并宣傳。如“走進四季· 愛上中藥”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本草行動系列活動,各級各類媒體報道達37次,同時網絡直播在線收看人數超百萬人,擴大了基地影響力。

在參加2024年全國科技周主會場活動中,館內展臺開展的制作艾草端午香掛活動得到媒體的宣傳報道。科普活動,培訓講座,科技志愿服務在院官網上均有相關報道。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以“節氣養生”為主題的系列科普知識短文。在“科普中國”公眾號上發表科普文章共計13篇。

基礎工作

基地全年向公眾免費開放265天,常年接待來自國內外各界人士,把常態化工作落到實處。

七、下步工作計劃

(一)加強人才培養計劃,多走出去向同行交流學習。找到差距 ,不斷改進工作。

緊扣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三年業務建設方案,分步實施年度計劃,推進中藥資源成果的信息化和科普展示力度。本年度傳承項目已經建成,有望擴建場館、展廳,這是本年度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繼續加強藏品管理、學術研究、陳列展覽、教育服務工作,提高基地接待能力,提升業務素質,創新服務方式,推動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創新科研活動,針對市場熱點和公眾需求,精心策劃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主題活動,形成科普內容逐年系統化、可延續,開展有一定影響力的科普文化交流活動。

(四)依托自身科技力量,探索文化市場,積極研發科教、文創產品,為中藥類文化事業長遠發展探索造血功能。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