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處北京的人們
刷著手機
在凜凜寒日里
使用電熱器享受溫暖
他們多半需要感謝
一個遠在400km之外的縣級城市
內蒙古托克托縣
它擁有著全球最大的在役火力發電廠
在北京運行取暖器、充手機所需的電
大多來自這里
北京1/4的燈火因它而點亮
(托克托電廠,從數千米高空俯瞰,依然清晰可辨,直沖云天的煙霧是電廠排出的水汽,攝影師@陳劍峰)
▼
這座縣級小城似乎擁有著
不可思議的力量
它是有史以來
陰山腳下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堪稱“陰山腳下第一城”
(請橫屏觀看,托克托地區的古城,遠處為陰山,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今天
這種力量依然不曾消退
它是國內舉足輕重的生物制藥之城
入駐此處的相關企業
或金霉素產量全球第一
或氨芐西林、阿莫西林產量全球第一
或輔酶Q10產量全球第一
······
這座縣級小城
究竟有何種力量?
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的?
01
陰山腳下
“敕勒川,陰山下······”
這首《敕勒歌》中傳唱的地方
便是托克托所在的平原
陰山
是這里的“守護神”
其平均海拔約1500-2000m
南坡更以約1000m之落差
直降平原
如同“絕境長城”
(請橫屏觀看,陰山絕壁之前,水鳥紛飛,攝影師@仇夢晗)
▼
夏季
源于太平洋的暖濕氣流
無力翻越陰山、凝落成雨
冬季
自西伯利亞而下的寒潮
又被陰山所阻擋
山南與山北的氣溫相差約6-12℃
陰山好似母親的身軀
將托克托在內的平原護在懷中
這塊宜農宜牧的寶地
自然成為了各方交匯的地方
(陰山山脈是我國季風與非季風區的北界,是農牧交錯帶的北界,也是溫帶半干旱與干旱氣候的過渡帶,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戰國時期
趙武靈王向北開疆拓土
沿陰山設立防線
這里亟需一座邊疆要塞、鎮守國門
傳說在選址之際
趙武靈王漫步陰山腳下
忽見云散天光落,飛鳥飄然入云中
他被眼前的奇景感召
便決定在此建城,城名“云中”
(今托克托縣古城村)
這是有史記載以來
陰山腳下的第一座城池
也是內蒙古的第一座城池
(云中城為內蒙古最早的古城毫無爭議,但是云中城的筑城者有趙武靈王與趙武侯兩種觀點,本文采用《托克托史話》中趙武靈王筑城的說法,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可以說
此地建城之初
便懷揣著一顆
立馬鎮山河的雄心
云中的
第一個繁榮時期
就此到來
趙武靈王以云中城為基點
設立云中郡
大體與今日托克托縣的范圍一致
云中郡治下的原陽縣
(今托克托縣大黑河左岸)
成為騎兵的訓練基地
趙武靈王在此推行改革
模仿胡人騎馬射箭的裝束
建立起一支新式軍隊
史稱“胡服騎射”
(云中地區出土的戰國箭頭,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趙武靈王此舉
將趙國迅速推向鼎盛
正值戰國爭霸之際
有云中猛士為依憑
他甚至謀劃襲擊秦都咸陽
然而比之趙國在兵刃上的革新
秦國在農業與軍功制度上的變法
更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力
云中城也被秦國名將李信攻破
歸入大秦版圖
公元前214年
秦將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
將匈奴驅趕到陰山以北
云中城自此成為
北疆政治、軍事、經濟的核心
(秦代云中位置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秦始皇還在全國范圍內
修建“高速公路”,即“馳道”
途經云中,可直通首都咸陽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巡視途中暴斃
便是從此路驅車趕回
趁著秦漢交替之際
匈奴卷土重來
首領冒[mò]頓[dú]單[chán]于[yú]
率領其族眾
重新進入云中城及周邊區域
(出自《史記·匈奴傳》)
▼
“冒頓···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單于之庭直代云中”
(戰國青銅盔,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面對匈奴的強勢
公元前129年
大將軍衛青進攻匈奴
其中一支從云中殺出
公元前123年
衛青再次率領李廣
等六位將軍出擊匈奴
在云中等地休整兵馬
漢朝的鐵拳讓匈奴失去了陰山地帶
這意味著他們失去了
進入中原的地理通道
在戰略上極為被動
(出自《史記·匈奴傳》)
▼
“匈奴失陰山之后,過之未嘗不哭也”
(1988年托克托縣古城村云中故城遺址發現一件印有“云中”字樣的陶器殘片,約為西漢晚期到東漢的遺物,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云中
這塊孕育出陰山腳下第一城的土地
迎來了
第二個繁榮時期
它對外有一個極為響亮的名號
“大漢云中郡”
這里兵強將勇
漢朝將軍李廣曾在此屯兵
鎮守抵擋匈奴的第一線
(下文出自唐代王昌齡《出塞》,“飛將”指代西漢名將李廣)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云中太守魏尚威震北疆
即便因小錯被罷免
但當匈奴來犯
皇帝依然派遣大臣馮唐
以“節”為信物,讓他官復原職
(下文出自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有趣的是馮唐和李廣的典故,同時出現在《滕王閣序》中,“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下圖為托克托縣出土漢代銅鼎,攝影師@申皓,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這里相對富足
不僅能供養當地軍隊
甚至公元前48年
匈奴族眾因饑餓向大漢求助
朝廷還能夠從云中等地
調撥兩萬斤糧食運往匈奴
云中地區還出土了
漢代的“鐘表”即“日晷”
這是中國最早的日晷
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漢代日晷
因其質地細膩如玉
也被稱為“玉盤日晷”
(漢代日晷,攝影師@柳葉氘,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漢朝強大實力的震懾
讓匈奴攜帶厚禮入朝覲見
主動提出與漢室結親
漢朝宮女王昭君
因此途經云中、遠赴朔漠
而當漢朝腐朽瓦解
匈奴則又蠢蠢欲動
占領云中等地
(漢代云中文物,青銅灶,可能是行軍炊具,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從此開始
中原王朝的實力走向衰落
逐步放棄了
對于云中等北疆區域的控制
而另一方勢力
鮮卑人開始在此登場
公元386年
鮮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
為了鞏固陰山一脈的軍事力量
北魏帝王在云中地區
設立了行宮、頻繁巡視
(北魏帝王在云中往來的記載,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云中由此便進入了
第三個繁榮時期
此時的云中城是自戰國至北魏
陰山腳下規模最大的古城
同為云中郡治下的武泉故城
城墻周長約為5700米
相鄰的九原郡城址約為4000米
而云中城周長則約為7200米
何等恢弘
其城市中心有一高大的土丘
為“鐘鼓樓”遺址
城市東北隅設置角樓
西南角有一方形小城
散落北魏的磚瓦和柱礎
應為官府衙署
(云中故城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這座云中城
與整個國家緊密的相連
天山道、云中定襄塞道
秦代馳道、昭君出塞道后段
云中道西域線等8條干道在此交匯
形成四通八達的樞紐網絡
云中城的建置
是北魏政權無數城市的縮影
近百年的苦心經營
也讓鮮卑成為第一個
統一中原的游牧民族
(請橫屏觀看,云中驛道路線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如今
我們撫摸著云中故城的殘墻
細數往來此處的王侯將相
趙武靈王、李信、蒙恬
衛青、李廣、馮唐
匈奴單于、北魏帝王
······
遙想那些曾經鮮活的人生
馳騁沙場的血戰之軀
地動山搖的助陣吶喊
軍馬沖鋒揚起漫天風沙
······
那一個個偉岸的身影
早已消散如煙
他們什么都沒留下
但是這座城市留下了
(請橫屏觀看,云中故城,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云中故城之外
托克托縣還擁有十三座古城遺址
是內蒙古城遺址最密集的地區
譬如為了阻擋突厥
唐朝修葺東受降城
為了防守金國
遼國新筑東勝州城
為了抵抗蒙元
明朝興建東勝衛城等等
(東勝衛城,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但是在戰爭之外
還有一個因素
主導了部分古城古鎮的出現
那便是黃河
02
黃河之畔
發源于陰山山脈大青山段的大黑河
自北向南注入黃河
其交匯之處正是
托克托縣的河口鎮
(托克托水系示意,黃河流經托克托縣37.5千米,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這里既是黃河上游
與中游的分界點
也是貿易與人員往來的重要樞紐
“君子津”等諸多黃河渡口
遍布于此
河套平原的皮毛、糧油等大量商品
通過河口鎮的碼頭進入黃河水道
輸送至中原地區
至遲在遼金時期
河口鎮已經成為貨物集散之地
而后清廷又在此設置
蒙鹽行銷的管理口岸
(黃河在此處相對和緩,兩岸皆可停船,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
山西等地大旱三年
大批百姓通過黃河渡口
涌入托克托等地謀生
人稱“走西口”
他們開荒種地、安家落戶
原本“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托克托
逐漸被移民們建設的
農業村落所占據
(托克托縣村莊,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繼陰山成就的云中城之后
控扼黃河碼頭的河口鎮
帶領托克托再展雄圖
抓住這次“走西口”的機會
吸納巨量人口、擴大城鎮規模
其格局以禹王廟為中心
輻射出前街(頭道街)、后街
二道街、三道街
南側的道路直抵黃河碼頭
西側設有防止黃河
及大黑河泛濫的堤壩
壩體之上可供馬車行駛
通過條條大路
琳瑯滿目的商品
在城鎮中心輻輳
自四方而來、又向四方而去
(河口鎮街巷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河口鎮轉運的甘草
沿水路暢銷全國
甚至出口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國
公義昌、榮升昌等一批甘草商行
在此匯聚
中國最大的甘草轉運碼頭
理所當然的位于河口鎮
并且盛況一直持續至清代乾隆年間
(出自《磧口志》)
▼
“山西與歸綏往來之商運,凡經河路者,皆以托屬河口為唯一之碼頭”
(請橫屏觀看,黃河與河口鎮的關系,以及村落、建筑,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不同信仰的行社商會
各自出資興修廟宇
承建的工匠大多是山西出身
于是河口鎮
東有真武廟、西有河神廟
北有龍王廟、財神廟
南有關帝廟、奶奶廟、五道廟
每逢廟會
奶奶廟前的戲樓上
定會有各地戲曲名角
來此登臺、連唱數日
源于山西的晉劇
最受當地喜愛
(河口鎮龍王廟與幡龍旗桿,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民國十二年(1923年)
平綏鐵路延伸至包頭
逐步取代黃河水道
碼頭日漸蕭條
商業雖然消沉
但是黃河的滋養
足以讓此間百姓
自給自足、自得其樂
從此上溯約120萬年
漫流、擺蕩的黃河之水
裹挾、沖擊著泥沙
經由時間的沉淀
塑造出托克托的千里沃野
(水沖刷出黃土的千溝萬壑,也造就了這里的沃土良田,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大黑河、什拉烏素河等
季節性河流穿插其間
諸多河流在托克托匯入黃河
民間俗稱“萬水歸托”
源源不絕的清流
被托克托人引入灌渠
衍生出農業、漁業
萬千色彩豐潤著這片土地
(請橫屏觀看,流經托克托縣的黃河兩岸皆為良田,攝影師@陳劍峰)
▼
托克托辣椒俗稱“燈籠紅”
夏秋時節從高空俯瞰
如同一片紅色的海洋
到了九十月份的金秋
黃河岸邊的葡萄成熟了
小紅提、玫瑰香等30多種葡萄
綿延30余里、種植面積近10000畝
如同一條綠色的飄帶
二月左右春回大地
冰封的黃河化凍、萬魚騰躍
百姓爭相撒網捕撈
民間口口相傳
“開河魚,開河魚,吃魚要吃開河魚”
(開河捕魚現場,攝影師@申皓)
▼
在四季輪回之中
當地百姓依傍黃河
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他們盡可能發揮地利
與自然同呼吸共生長
其間收獲的黃河魚、托克托辣椒等等
又被制作成托克托燉魚
托克托粉湯、河畔酸米飯
油圐[kū]圙[lüè]等特色美食
尤其是膘肥體壯的活水魚肉
融入鮮香辣椒
制作而成的文火燉魚
自是回味無窮
(烹飪黃河魚,攝影師@申皓)
▼
每逢豐收、節慶
還會制作棗山山、寒燕燕等
玲瓏精巧的面塑
人們貼上新窗花
奏響“碼頭調”、舞起大龍燈
表演“雙墻秧歌”
形成別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生活溫和從容
山川歲月靜好
但是
這就足夠了嗎?
(托克托縣古城鎮,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重新審視這片土地
陰山下零星的斷壁殘垣
還在向人們訴說著
云中城遙遠的輝煌
黃河邊尚存的碼頭渡口
時刻提醒著人們
河口鎮曾經的繁盛
當一切隱入塵煙、歸于平凡
惟余胸口熱血難涼
那一份振興山河的雄心
從未被時間磨滅
只要機會降臨
這里的人民
便會將其牢牢抓住
03
河套之心
機會出現在2000年
隨著“西電東送”戰略的推進
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
托克托電廠開始建設
其于200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僅僅10余年之后
便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在役火電廠
(從千米高空看托克托電廠,攝影師@陳劍峰)
▼
如此重要的項目
為何在托克托縣落地?
又為何成長迅猛?
當我們以河套平原的尺度
觀察托克托縣的位置
便能得到答案
此地處于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
三座城市的中心地帶
距離中國最大的露天礦場
鄂爾多斯黑岱溝煤田僅僅50公里
呼和浩特、包頭等經濟發達地區
又需要大量電能的支撐
電廠設立在此恰到好處
(托克托地理位置示意,制圖@吳昕恬/星球研究所)
▼
經過高壓線路輸送
托克托電廠還能惠及更遠
北京每四盞燈中
就有一盞因它而亮
無邊夜幕之中
明亮的不只是燈火
也是托克托耀眼的崛起
(8月24日21時29分,核心艙組合體劃過北京上空時,航天員聶海勝拍下這張北京夜景,攝影師@聶海勝)
▼
基于托克托電廠的出現
全縣財政收入
從2001年的幾千萬元
陡升為2003年的2.3億元
實現質的飛躍
2003年從河口鎮取水的
“引黃入呼”工程
也正式投產、日供水能力高達40萬噸
其中的12萬噸直接送入托克托縣
(請橫屏觀看,托克托縣從黃河取水,通過泵站、沉淀廠等,將水送入城市,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制圖@張琪月/星球研究所)
▼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給予托克托縣改變命運的轉機
而這
僅僅是一個的開始
廉價的水電
吸引眾多企業進駐托克托縣
形成托克托工業園區
截止2005年上半年
工業園區累計引進項目38項
協議總投資282.4億元
(托克托大唐藍色小鎮,攝影師@王建宏)
▼
政府對此大力支持
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
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物發酵基地之一
常盛制藥的氨芐西林、阿莫西林
產量世界第一
金河生物的金霉素
產量世界第一
金達威、神舟生物的輔酶Q10
產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
托克托的生物制藥領先世界
世界亦見證了這份崛起
(常盛制藥內部車間,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托克托縣由一個傳統農業縣
變為新型工業縣
并躋身全國中小城市
綜合實力百強縣之列
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
已達 237.4 億元
發展工業的同時
托克托縣也注重環境治理
2021年托克托電廠
總投資約120億元的
新能源項目開始動工
(大唐托克托電廠內部自主檢修,圖片源自@大唐托克托電廠)
▼
建成之后
每年可以節約煤炭170萬噸左右
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萬噸左右
自然生態得到良好的保護
漫步在黃河邊
向北可以遠望陰山的壯闊
向南可以隔岸觀賞庫布齊沙漠
沿途還有黃河濕地、漁塘
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臨近冬季
千余只遷徙的候鳥
選擇在此覓食、歇腳
其中黑鸛、天鵝、灰鶴等
各種珍稀鳥類300余種
(托克托縣濕地候鳥,攝影師@烏力更)
▼
這里被打造為
呼包鄂三角地中心的
休閑旅游區域
可以觀鳥、采摘、垂釣、滑沙、越野
乘坐黃河索道
(請橫屏觀看,黃河上大橋橫過,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一年一度的“黃河文化旅游節”
也在此舉辦
托克托縣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先后評為“旅游項目建設投資先進地區”
以及“旅游工作最佳旗縣區”
內蒙古首府南部
一條黃河景觀文化旅游帶
正逐步成型
(托克托縣黃河濕地,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此外
云中古城遺址入選
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墻秧歌”被內蒙古自治區
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58項
······
陰山還是那個陰山
黃河還是那個黃河
而在山河環抱之中
早已換了人間
(請橫屏觀看,托克托縣古城,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這里先后誕生出
陰山腳下第一城
大漢云中郡
以及黃河渡口君子津
中國最大的甘草轉運碼頭
全球最大的在役火電廠
······
在2022年
18萬頭奶牛綠色智慧養殖示范園區
在托克托縣破土動工
建成之后這里便會成為
全球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
在2024年
全球單條產能最大的特種氣體生產線
中船高純電子氣體項目
在托克托開工建設
而目前300多億產值的
托克托工業園區
預計將在2027年后
躍升為千億級產值的園區
(托克托工業園區,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山河的力量
為托克托的一次次蛻變
指明方向
而人民那份自強不息的雄心
貫穿2000多年的歲月
不斷在這片土地上
創造新的傳奇
面向明天
這份雄心必將帶領托克托
迎著時代的浪潮
去往更美好的未來
這也是所有人的期盼
(請橫屏觀看,托克托全景,攝影師@周昫光/星球研究所)
▼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駝駝
圖片:周昫光
地圖:吳昕恬
審校:劉遙&陳景逸
設計:張琪月&阿土
封面攝影師:仇夢晗&周昫光
【參考文獻】
[1]王培義. 托克托史話[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14.04.
[2]楊誠、楊子揚. 古鎮河口[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12.
來源: 星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