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評選出2024年度“十大臨床突破”,它們將展示科研人員如何通過創新和努力,為人類健康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其中中國和美國團隊各占到了4項,美國以扎實的基礎研究能力和先進的醫療技術,仍在全球醫學創新中保持領先地位。而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尤其在基因治療、再生醫學等生物醫學領域,逐步實現了全球領跑。

中國學者開啟耳聾基因治療時代

耳聾基因治療:點亮聽力恢復的希望之光

耳聾,作為人類最常見的感官障礙,給無數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挑戰。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全球超過 5%的人口,也就是 4.7 億人正遭受著致殘性聽力障礙的困擾,其中兒童就有 3400 萬之多。而在我國,情況同樣嚴峻,聽力障礙人群占人口總數 15.8%,約 2 億人,致殘性聽力障礙患者占總人口的 5.2%,約 7000 萬人,并且每年還有約 3 萬新生聾兒降臨世間,令人痛心。

深入探究耳聾成因,遺傳因素不容忽視。在我國每年新增的聾兒中,60%與遺傳緊密相關,目前已發現 150 多個基因與耳聾有所牽連。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耳聾 9 型便是其中典型,它由編碼耳畸蛋白的 OTOF 基因突變引發。耳畸蛋白在內耳聽覺傳導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促使內耳毛細胞在接收到聲音刺激時,精準釋放神經遞質,激活聽覺神經元,如同搭建起一座聲音通往大腦的橋梁。一旦耳畸蛋白功能受損,這座橋梁轟然崩塌,聲音信號便無法順利抵達大腦,感音神經性耳聾隨即而至,給患者的有聲世界蒙上厚重陰霾。

面對這一困境,基因治療宛如一道曙光映入眼簾。在攻克諸多人類單基因遺傳疾病的征程中,基因治療已初顯身手,動物實驗更是佐證了其治愈先天性耳聾的巨大潛力。以 OTOF 基因突變導致的隱性遺傳性耳聾為例,理論上借助腺相關病毒(AAV),將正確版本的 OTOF 基因 DNA 精準遞送至內耳毛細胞,替換掉“搗亂”的突變基因,聽力恢復似乎近在咫尺。然而,從理論邁向臨床實踐,人類應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猶如兩座大山,橫亙在前,亟待科研人員去攀登、去跨越。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的舒易來教授及其團隊長期扎根于耳聾治療這片艱難領域,潛心鉆研,運用基因替代、CRISPR - Cas 基因編輯及堿基編輯等前沿技術,在耳聾防治的戰場上沖鋒陷陣,無論是顯性、隱性遺傳性耳聾,還是后天性耳聾,都取得了諸多關鍵突破,為耳聾治療開辟出嶄新方向,讓無數患者及家庭重燃希望之火。

2024 年 1 月 25 日,注定是耳聾治療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舒易來團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重磅研究論文,他們針對 6 名因 OTOF 雙等位基因突變而深陷聽力嚴重障礙困境的患兒開展臨床試驗。令人振奮的是,AAV1 - hOTOF 這種新型基因療法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與有效性,6 名患兒中的 5 人收獲了穩健的聽力恢復,語言感知能力也得到顯著改善。這一成果如同一顆璀璨星辰,不僅點亮了這 6 個孩子及其家庭的生活,更為后續在常染色體隱性耳聾患兒中深入開展基因治療研究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我們堅信,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耳聾患者終能重回有聲多彩世界。

基因治療耳聾之路雖仍有荊棘,但每一次突破都凝聚著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與智慧,也讓我們離攻克耳聾這一難題越來越近,未來充滿希望。

來源: 桂林科普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