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生,動脈硬化就是血管‘硬’了嗎?嚴重嗎?需要治療嗎?……”

因動脈硬化早期沒明顯的癥狀,不少人在體檢發(fā)現后竟對其不知所措。其實,動脈硬化并非簡單的血管“硬”了。動脈血管猶如人體內流淌著的一條條“生命之河”,它悄無聲息地輸送著養(yǎng)分和氧氣,滋養(yǎng)著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但當“生命之河”遭遇“淤泥”阻塞,即動脈硬化時,健康就可能遭遇威脅。那么,到底該如何正確有效預防和管理這一常見且可導致嚴重的血管疾病呢?

什么是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通常指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血管疾病,可以發(fā)生在全身的各個血管,包括主動脈、冠狀動脈、頸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等。它以動脈壁內膽固醇等物質的沉積為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沉積物在動脈內壁形成稱為“斑塊”的堆積物,導致動脈逐漸變硬、變窄,從而限制血液流動。如果斑塊破裂血栓形成,可導致血管急性閉塞血流中斷,這種病理過程可以影響身體的任何動脈,特別是供應心臟、腦和四肢的動脈。

動脈硬化的發(fā)生,不僅會導致相應的器官供血不足,而且隨著硬化程度加重,會導致多種嚴重的并發(fā)癥日漸出現。如果動脈硬化發(fā)生于冠狀動脈,會導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發(fā)生。如果發(fā)生于腦動脈,會導致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的發(fā)生。

不少人把動脈硬化和血管硬化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不是一回事。動脈硬化是指動脈血管的管腔狹窄、硬化,同時還存在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的風險;血管硬化是指血管的彈性減弱。動脈硬化是冠心病、腦卒中和外周動脈疾病等重大健康問題的主要病因,會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據相關數據顯示,動脈硬化導致全世界近1800萬人死亡,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因此,當體檢發(fā)現動脈硬化時,需要正確對待。

動脈硬化是怎樣形成的?

動脈硬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可以分為內皮損傷、低密度脂蛋白沉積、炎癥反應與泡沫細胞形成、斑塊的形成與鈣化這4個階段。

1. 動脈內壁**(即血管內皮)**損傷

這是動脈硬化的初始事件。損傷可以由高血壓、高血糖、吸煙、炎癥等因素引發(fā)。這種損傷會讓動脈內壁變得不平滑,血液中的膽固醇和其他物質更容易附著在受損區(qū)域。

2. 低密度脂蛋白沉積

當內皮細胞受損時,低密度脂蛋白也稱為“壞”膽固醇,可以滲透進入動脈壁并沉積在內皮下。而這些“壞”膽固醇容易被氧化,成為引發(fā)炎癥反應的關鍵物質。

3. 炎癥反應與泡沫細胞形成

氧化后的“壞”膽固醇吸引了免疫系統(tǒng)的巨噬細胞,這些細胞試圖清除脂質沉積。然而,巨噬細胞在吞噬吃掉“壞”膽固醇后會變成泡沫細胞,進而堆積在動脈內壁,形成早期動脈硬化的脂質條紋。

4. 斑塊的形成與鈣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脂質、泡沫細胞以及其他細胞沉積在動脈內壁,形成成熟的動脈硬化斑塊。這些斑塊會逐漸增大,阻塞血管腔,減少血流。鈣沉積在斑塊中,進一步導致動脈硬化,使其失去彈性。

打個比方說,動脈硬化的形成如同河里清澈的流水,當水里泥沙過多時,水流速度會變慢,而且泥沙容易沉積在河底坑洼不平的地方,漸漸地在河底形成淤泥。

在動脈硬化形成過程中,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就好比泥沙,而吸煙、高血壓等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就好比河底的坑洼,“壞”膽固醇很容易沉積在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下,漸漸形成動脈硬化。隨著病程進展,斑塊會不斷增大或斑塊內出血使斑塊隆起,導致血管腔變窄,甚至完全閉塞。

不斷受到血流的沖擊,斑塊若發(fā)生破裂,其內容物將進入血流成為栓子,就會引發(fā)栓塞。而栓塞可引起急性供血中斷,從而導致相應的器官比如大腦、心臟、腎臟、下肢等部位出現缺血性病變。由此可見,動脈硬化是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地形成的。

動脈硬化有哪些癥狀?

“醫(yī)生,為什么我被發(fā)現動脈硬化,但卻沒有明顯不適癥狀呢?”

其實,動脈硬化的癥狀,取決于受影響的動脈和阻塞的程度。動脈硬化早期可能不易察覺,但隨著病情進展,癥狀會逐漸顯現。

01 冠狀動脈硬化

當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被斑塊阻塞時,患者可能會感到胸痛或胸悶,特別是在運動、勞累、情緒失控等情況下,這種癥狀稱為心絞痛,嚴重的冠狀動脈阻塞可能導致心肌梗死發(fā)生甚至猝死。

02 腦動脈硬化

斑塊阻塞腦部動脈會導致腦供血不足,可能引起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表現為短暫的偏癱、失語等癥狀。如果斑塊破裂或完全堵塞動脈,則會發(fā)生腦卒中,導致偏癱、失語、昏迷、死亡等。

03 外周動脈硬化

當外周動脈如腿部動脈受到影響時,患者可能會在走路時感到腿部疼痛或無力,即間歇性跛行。嚴重情況下,外周動脈阻塞可能導致組織缺血和壞死。

如果人們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上述任何癥狀或擔心自己有動脈硬化風險,應及時咨詢醫(yī)生,進行全面的健康評估和必要的相關治療。

如何改善或治療動脈硬化?

一般而言,動脈硬化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階段,但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礎疾病,存在吸煙、少運動、工作壓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因此,一旦發(fā)現動脈硬化,有基礎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就應引起重視。

1. 生活方式的改變

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是首要措施。比如,健康飲食,保持低膽固醇、低飽和脂肪和富含纖維的飲食習慣;定期鍛煉,保持每天至少30分鐘,1周超過5天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助于控制體重和改善血脂;堅定戒煙,能明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2. 藥物治療

藥物可以幫助控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比如,他汀類降脂藥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減緩斑塊形成;常用藥物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鈣通道阻滯劑等降壓藥,能控制血壓,防止血管損傷;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能防止血栓形成,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3. 手術治療

對于嚴重的動脈硬化,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比如,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其通過微創(chuàng)手術在狹窄的動脈內放置支架,對狹窄的血管進行球囊擴張以保持血管通暢。冠狀動脈搭橋術,即血管嚴重堵塞時,通過手術利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動脈或靜脈血管,繞過狹窄的動脈,給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的遠端供血恢復血流。因為這種手術方法如同架橋,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冠狀動脈搭橋術”。具體該選擇哪種手術治療方式,建議聽取醫(yī)生的專業(yè)建議。

4. 定期監(jiān)測與復查

定期進行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的監(jiān)測,以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管造影等必要的檢查,有助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保護血管健康。改善或治療動脈硬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持續(xù)關注并管理相關危險因素。

如何預防動脈硬化?

盡管動脈硬化危害極大,但如果做到以下3點正確進行管理,也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并適當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脂,同時戒煙、限酒,清淡飲食,多食富含維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

■ 其次,若自身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癥等易導致動脈硬化的疾病,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原發(fā)基礎病,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為動脈硬化。

■ 此外,定期體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動脈硬化在早期幾乎沒有癥狀,如果能早期發(fā)現、提前干預,可大大減少動脈硬化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

來源: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