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或體檢時,抽血檢查是一項基礎且極為重要的診斷手段。無論是普通的感冒發燒,還是復雜的內分泌失調或腫瘤篩查,醫生常常會建議患者進行血液檢查。這一程序雖然看似簡單,但其背后的醫學原理和臨床意義卻十分深遠。那么,醫院看病抽血究竟有哪些用途呢?
一、抽血檢查的基礎原理
血液是人體內循環流動的液體,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中含有水分、蛋白質、脂類、糖類、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多種成分。血細胞則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它們分別承擔著運輸氧氣、免疫防御和凝血止血等重要功能。血液不僅為身體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還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免疫反應和體溫調節等生理過程。當身體某部位或系統出現異常時,這種異常往往會在血液成分上有所反映。因此,通過分析血液樣本,醫生可以獲取關于患者健康狀況的豐富信息。
二、抽血檢查的主要項目及意義
1、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項目,主要檢測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的數量。通過這些指標,醫生可以初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貧血、感染、炎癥、凝血功能障礙等常見問題。例如,白細胞數量顯著升高可能提示存在細菌感染,而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則可能是貧血的表現。
2、血生化檢查
血生化檢查主要分析血液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如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這些指標反映了身體各主要臟器的代謝和功能狀態。例如,血糖水平異常可能提示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肝功能指標(如轉氨酶、膽紅素等)升高可能表明肝臟受損;腎功能指標(如肌酐、尿素氮等)異常則可能提示腎臟功能不全。
3、激素驗血檢查
激素是內分泌系統分泌的一類重要化學物質,對機體的生長、發育、代謝和生殖等生理過程起著關鍵調節作用。通過檢測血液中的激素水平,醫生可以評估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狀態,診斷甲狀腺功能異常(如甲亢、甲減)、腎上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多種內分泌疾病。
4、感染性疾病檢查
許多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艾滋病、梅毒等,都可以通過檢測血液中的病原體抗體或核酸來確診。此外,當機體受到嚴重感染時,病原體可能在血液中繁殖,導致菌血癥或敗血癥。通過血液培養,醫生可以確定感染的具體病原體,從而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5、血液系統疾病檢查
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等,主要表現為血細胞數量或功能的異常。通過血液涂片、骨髓穿刺等檢查方法,醫生可以詳細了解血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從而確診這些疾病。
6、腫瘤標志物檢測
腫瘤標志物是腫瘤細胞分泌或脫落的一類特殊蛋白質或其他物質,其在血液中的含量變化可能與腫瘤的發生和發展相關。通過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志物水平,醫生可以輔助診斷某些腫瘤,并監測腫瘤的治療效果和復發情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腫瘤標志物的檢測結果需要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才能作出最終診斷。
三、為什么有時需要多次抽血
1、不同檢查項目需要不同的血液樣本
血液檢查項目繁多,不同項目的檢測原理和方法不同,因此需要分別采集不同的血液樣本。例如,血常規和血生化檢查所需的血液處理方式和檢測儀器不同,必須使用不同的采血管進行采集。
2、動態監測病情變化
某些疾病的發展過程較快,血液指標也會隨之變化。為了準確評估病情和治療效果,醫生可能需要在不同時間點多次抽血檢查。例如,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酶水平會在發病后數小時內迅速升高,因此需要多次抽血檢測以確定診斷。
3、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血液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樣本采集、處理、保存和檢測過程中的操作誤差。為了避免誤差對診斷的影響,有時需要重復檢測以確認結果。
因此,去醫院看病時的抽血檢查是診斷疾病、評估健康狀況和監測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對血液樣本的詳細分析,醫生可以獲取大量關于患者身體內部情況的信息,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所以,患者在就診時應積極配合醫生進行采血檢查,以便早日明確診斷并獲得有效治療。
來源: 燈塔醫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