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一成
(本文被評為第八屆長三角科普創作論壇征文優秀論文)
摘要:麗水是浙江充滿魅力的一塊土地,莽莽大地記載了漫長時間里地質變化的痕跡,可以稱之為浙江省的后花園。多年來,浙江的地質學家在這里不斷發掘這些痕跡,繪制了一篇篇生動的史詩。麗水的地質環境保護,在浙江省處于四兩撥千斤的重要地位。了解自然才能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讓學生從小了解地質地貌知識,對于提高全民素質,培養生態保護后備團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地質 生態 科學故事 融合發展
地質環境與生態文明建設互為因果。生態環境是地質環境的衛士,對地質環境起著庇護作用。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河流改道、大氣降水發生劇烈變化,都會誘發山體崩塌、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等地質災害。同時,地質環境又是生態環境的根基,無可替代地主導著生態環境。良好的地質環境可以讓生態環境更加優越,讓人類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社會和經濟發展更加朝氣蓬勃。
近年來,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成為地質科研新趨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地質工作基礎和支撐,加強地質工作需要樹立和融入生態文明新理念。
如何引領地質工作,構建資源基礎、環境基礎、工程基礎和生態基礎,支撐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并通過融入生態文明的新理念與新觀念,進一步促進地質工作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讓公眾了解這些知識,支持甚至投入地質環境與生態保護工作,是科普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
一、活動的緣起
麗水市山明水秀,人杰地靈,位于浙江西南部,是全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境內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浙一帶最高峰,故稱“江浙之巔”。甌江、錢塘江、閩江、飛云江、靈江和福安江均發源于麗水,也稱“六江之源”。全市植被茂密,是華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還稱“浙江綠谷”。這里生態優越,環境得天獨厚;這里風光秀美,自然資源豐富;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社會和諧,發展勢頭強勁。
從地質環境上來說,麗水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積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莊等占6.06%,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區。全市山脈屬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嶺、洞宮山、括蒼山,呈西南向東北走向,分別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除龍泉市鳳陽山黃茅尖為江浙最高峰外,慶元縣白山祖海拔1856.7米,為浙江省第二高峰。
麗水是浙江充滿魅力的一塊土地,莽莽大地記載了漫長時間里地質變化的痕跡,可以稱之為浙江省的后花園。多年來,浙江的地質學家在這里不斷發掘這些痕跡,繪制了一篇篇生動的史詩。
麗水的地質環境保護,在浙江省處于四兩撥千斤的重要地位。能讓學生從小就了解這些知識,對于提高全民素質,培養生態保護后備團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了解自然才能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組織一次地質生態知識進校園活動,被有關部門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活動的主體
為了滿足各方面的期待,2020年12月,由浙江省科協牽頭,邀請浙江省科技館、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浙江省植物學會、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浙江省科普作家協會、麗水市科協等單位共同承辦,組織了以“地質、生態、科學故事,跨界、共生、融合發展”為主題的“科學+”活動。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正高級工程師周宗堯,浙江省著名植物學家、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金孝鋒,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樓望平、李春忠,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一成等等專家學者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義無反顧地加入活動,走進麗水市蓮都區、景寧畬族自治縣和龍泉市,傳播科學知識。
來自麗水市蓮都區天寧小學、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小學、龍泉市第二中學的三百多名師生及相關單位工作人員參與了本次系列活動。
三、活動的內容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正高級工程師、自然資源部平原區農用地生態評價與修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副總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金羅盤”獎獲得者周宗堯作了題為《開啟地球奧秘的鑰匙》的主題演講,介紹了地球誕生至今45億年地質變化過程,地球巖石的種類、成因;并帶領聽眾從巖石與礦物的角度出發,欣賞浙江省內著名的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
周宗堯形象地比喻,巖石和礦物是屬于地球的歷史書,從里面能讀到地球演變的浩瀚信息。盡管目前科技發展迅猛,但人類對于地球的了解還很膚淺。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雞蛋,那么目前人類連最外層的蛋殼(地殼)都沒有鉆透。同時,他也鼓勵在座的同學們能夠從地質的角度,帶著發現的心態去欣賞和觀察大自然。
在蓮都站和景寧站,浙江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理事、杭州師范大學教授金孝鋒從浙江瀕危的香榧品種九龍榧入手,敘述了他的科研工作。金孝鋒說,這種九龍榧是麗水當地名副其實的“土著”,至今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根據目前的調查結果,野生九龍榧在全球只剩17株。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植物學家們開展了一系列保護行動,如就地保護、育苗技術保護等等。同時,他也呼吁在座同學們加入到生態保護的隊伍中去。
在蓮都站,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樓望平介紹了從古元古代(地質年代,大約從距今約25億年到距今16億年期間)開始至今16億年來麗水地質的演變過程。在龍泉站,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李春忠敘說了龍泉市地質結構的成因和概況,并重點描述了全省第一高峰黃茅尖和“龍泉寶劍”所采用的優質鐵礦石的誕生過程。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張一成作為兒童文學作家跟孩子們心心相通,他結合自己的多篇獲獎作品,分享了自己參與科普創作的心路歷程,交流而碰撞出的火花在孩子們心頭綻放。
許多同學還參觀了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的地質展覽館。隨著講解員的講解引導,陳列在大廳里數不勝數的動植物化石和礦物標本瞬間吸引住同學們的目光。生命起源、宇宙大爆炸、動植物化石、礦物標本、等等等等,讓同學們浮想聯翩,一雙雙天真的目光中飽含著對科學的渴望。有些小朋友拿出了筆記本,全神貫注地記下講解員的一字一句。在聽完講解后,大家爭先恐后地湊近觀察,積極咨詢,整個展廳里充滿了小“地質員”們對地球科學的好奇和向往。
在現場采訪環節,五位專家學者分別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如何堅守事業,回顧了工作中遇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交流了工作中遇到最困難的事情的感受。豐富的人生閱歷、神奇的地球科學知識、秀麗壯闊的自然風光讓同學們感慨萬千。
“樓老師,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名地質隊員?”“周老師,你們在野外勘探過程中有出現設備故障導致明明有礦卻沒發現的現象嗎?”“金老師,我們麗水都有哪些珍貴的植物呀?”“張老師,我們也能像您一樣成為一名作家嗎?要怎樣才能把科普作文寫好呢?”……一句句稚嫩的話語,一個個充滿了童真的問號,在活動的會場里不斷響起,專家們耐心地一一為同學們答疑解惑,同時向同學們寄語未來。
四、活動的成果
活動結束了,孩子們意猶未盡,以更高的熱情,更主動地投入到科學知識學習中,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努力。
景寧畬族自治縣民族小學趁熱打鐵,深化表彰七彩之星、進步之星活動,弘揚學科學的好風尚。龍泉市第二中學學科學熱潮屢創新高,在龍泉市的科技大賽中榮獲團體總分一等獎。天寧小學則利用與省第七地質大隊比鄰而居的優勢持續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努力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推動學校素質教育深入發展。
活動也讓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開拓了思路,他們把研究地球科學,宣傳保護地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節日,以科普知識競賽、演講等方式宣傳地球科學知識,安排有扎實功底的專業技術人員駐縣進鄉開辦科普講座。拓展了麗水地質展覽館及新科普教育基地,以“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珍愛地球資源環境”為理念,以獨特的巖類展覽和地質科普為載體,幫助人們了解地球,正確地認識自然現象、地球演變、環境變遷,幫助青少年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大隊持續不斷提升地學科普宣傳工作,使之成為七隊對外宣傳和展示良好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
浙江省科協相關負責人認為,讓科學流行,讓科學精彩是科普工作的初心,本次活動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對地質科學以及家鄉文化的熱愛,也是科技文化省建設的一次有效探索。今后,浙江省科協將繼續圍繞“科學+”品牌,大力開展內容豐富、喜聞樂見的科普活動,做好資源下基層,多渠道、多形式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參考文獻: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叢書編寫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叢書》,科學普及出版社, 2023年7月出版。
浙江科普,地質地貌科普系列活動走進麗水三地,科學+,2020-12-19。
《了解自然方能熱愛自然》刊《科學津》安徽教育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