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耳鳴的表現與本質

耳鳴是在無外界聲、電刺激下,人耳主觀感受到的聲音,能聽到卻找不到客觀聲源。多數耳鳴并非獨立疾病,而是伴隨癥狀。以前常被認為是老年人專屬,如今中青年成耳鳴 “主力軍”,發病率從 3% - 4% 升至 10% - 20%,耳鳴患者中 65 歲以上占 1/3,中青年占 2/3,且不同人耳鳴體驗有差異,聲音表現多樣,如低頻嗡嗡聲、高頻蟬鳴聲等,這是因致耳鳴原因多樣以及個人耳鳴程度、頻率不同導致音調有別。

二、耳鳴誘發因素

  1. 疾病因素:外耳耵聹栓塞、腫物或異物、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等耳部疾病,以及外傷、心血管、風濕、內分泌、免疫相關疾病等都可能引發耳鳴。
  2. 生活方式:作息不規律、工作學習壓力大、情緒調節差易誘發耳鳴。
  3. 負面情緒:常被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困擾的人更易出現耳鳴。
  4. 噪音影響:經常接觸噪音或長時間佩戴耳機,不僅可能引發耳鳴耳痛,還會使內耳毛細胞功能受損致耳鳴和聽力下降,這種損害通常逐漸發生且不易察覺。
  5. 更年期因素:更年期女性容易出現高頻耳鳴。

三、需警惕的耳鳴情況

  1. 伴耳堵的耳鳴:可能是突發性耳聾前兆,突發性耳聾是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伴耳鳴、耳堵塞感,72 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期,治療越早聽力恢復可能性越大。
  2. 搏動性耳鳴:患者主觀感覺耳內有與心臟或血管搏動節律一致的聲音,多為血管源性,與顱內及頭頸部血管有關,長時間會影響生活、工作和睡眠,甚至引發精神障礙。
  3. 單側耳鳴:急性耳鳴治療方法與短期突聾類似,突發性耳聾治療多采用糖皮質激素及改善內耳微循環藥物,伴聽力損失的耳鳴患者建議用助聽器,還有神經刺激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耳鳴習服療法和聲療法等,專家推薦認知行為療法減輕耳鳴嚴重性和痛苦程度,改善相關恐懼及日常生活功能問題。

四、就醫描述要點

就醫時要告知醫生是否首次出現耳鳴及首次出現時間,近期耳鳴在響度、耳別、持續時間上有無變化,有無基礎疾病史、聽力疾病家族史,有無噪聲環境暴露史等,以便醫生結合測聽、耳鳴匹配結果制定診療手段。

五、日常緩解與防護

  1. 緩解焦慮情緒:適當減壓、轉移注意力、參與社交、保持心情愉悅,必要時尋求心理疏導,避免過度關注耳鳴,防止形成惡性循環。
  2. 特殊職業防護:從事噪聲職業人群要做好聲源消聲和隔音防護,定期檢測聽力。
  3. 正確使用耳機:遵循 3 個 “60” 原則,即音量不超最大音量 60%、連續聽不超 60 分鐘、環境音不超 60 分貝,盡量不在噪音大的地方長時間戴耳機,晚上入睡盡量不用耳機,定期清潔耳機。
  4. 健康飲食:減少咖啡、酒精攝入,保持清淡飲食,避免吸煙,多吃含鋅豐富食物如海鮮、瘦肉、雞蛋等。

需要注意的是,“久鳴必聾” 說法不科學,耳鳴通常是其他健康問題的癥狀,本身一般不會直接導致耳聾。

來源: 人民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