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彥、羅健 山西白求恩醫院血液內科

審核:張睿娟 山西白求恩醫院血液內科 主任醫師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顯示,6 歲以下兒童肥胖率為 3.6%,6~17 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 7.9%;而1982 年,我國 7~17 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僅為 0.2%。這一變化表明,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問題需要引起更多關注,并采取相應措施來改善他們的營養和健康狀況。

一、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人體脂肪積聚過多達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因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或機體代謝改變而導致體重過度增長的一種狀態。

6~17 歲兒童青少年中心型肥胖采用腰圍或腰圍身高比進行判斷。6~17 歲男生和 6~9 歲女生腰圍身高比> 0.48,10~17 歲女生腰圍身高比> 0.46 建議判定為中心型肥胖。

二、肥胖的危害

肥胖是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不僅影響兒童青少年運動能力、骨骼肌肉發育和認知發展,也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兒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續至成年期,增加多種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加重醫療及社會經濟負擔。

中心型肥胖主要是腹腔內和腹壁脂肪蓄積過多,與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的關系更為密切。

三、肥胖的原因

兒童青少年肥胖以原發性肥胖為主,主要與膳食營養、身體活動、遺傳等因素有關,其中膳食營養是關鍵因素。兒童青少年膳食結構不合理、飲食行為不健康、嬰幼兒期喂養不當,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四、食養原則和建議

(1)小份多樣,保持合理膳食結構。

兒童青少年應保證平衡膳食,達到能量和營養素攝入量及比例適宜。日常膳食做到食物多樣,每天的食物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禽畜魚蛋奶類和大豆堅果類;增加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和雜豆在膳食中的比重;保證蛋白質攝入,減少高油、高鹽和高糖及能量密度較高的食物的攝入。兒童青少年單純性肥胖,常涉及膳食能量攝入過高。肥胖兒童青少年應控制膳食總能量攝入,做到吃飯八分飽。同時,膳食結構應有利于減輕饑餓感、增加飽腹感。

(2)辨證施食,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肥胖兒童青少年食養要從中醫整體觀、辨證觀出發,遵循首重脾胃的原則,兼顧合并癥,因人因時因地施食。

(3)良好飲食行為,促進長期健康。

偏食、過食等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易導致兒童青少年脾胃功能受損,增加肥胖風險。兒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暴飲暴食,細嚼慢咽。進餐結束,立即離開餐桌。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用餐時長適宜,合理安排三餐,強調吃好早餐。肥胖兒童青少年進餐時建議先吃蔬菜,然后吃魚禽肉蛋及豆類,最后吃谷薯類。在外就餐也要注重食物多樣、合理搭配,控制動物性食物、油炸食品、甜食和飲料攝入。

(4)積極身體活動,保持身心健康。

家長應為兒童青少年創造積極運動的家庭氛圍,與他們共同運動,培養其運動技能,鼓勵兒童青少年每天校外身體活動時間達到 60 分鐘。肥胖兒童青少年的運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專業人員的安全評估和指導下,結合自身運動能力制訂運動方案,養成長期運動習慣,鼓勵多種運動方式結合。指導兒童青少年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關注肥胖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視提升肥胖兒童青少年情緒和行為管理能力,解決肥胖帶來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5)多方合作,創造社會支持環境。

1.家長應提高營養健康素養,為孩子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培養科學飲食習慣。

2.學校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青少年特點設置營養教育課程。

3.社區為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提供支持性環境。宣傳肥胖防控知識;配備運動場所。

4.鼓勵食品、運動設備生產企業研制有助于兒童青少年體重管理的產品。

(6)定期監測,科學指導體重管理。

定期監測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和腰圍等指標,分析動態變化,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趨勢并采取有效措施。肥胖兒童青少年要在醫生或營養指導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制定體重管理目標,評估兒童青少年的膳食、運動、睡眠、心理狀況,制定膳食加運動的個體體重管理方案。通過參與、言傳身教等方式鼓勵肥胖兒童青少年做到平衡膳食,形成能夠長期堅持的健康行為習慣,逐步達到健康體重。

引自:《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 2024年版

來源: 羅彥、羅健 山西白求恩醫院血液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