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告訴父母:“我的眼睛看不清黑板了!”也許最讓父母憂心的事情發生了——孩子患有近視。近視有真假之分嗎?為什么家長會談“近”色變?近視能不能治好呢?

市面上常見的“散瞳”藥

假性近視是怎么回事?

通俗來說,假性近視主要是由于用眼過度,致使睫狀肌持續收縮痙攣,眼軸并未明顯增長,轉為看遠時不能放松調節,造成視遠焦點成像于視網膜前,遠視力下降,呈現出近視現象。假性近視是可逆的,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通過使用睫狀肌麻痹劑(散瞳藥)可以讓視力回退到正視或者遠視狀態。然而,真性近視一旦形成則無法逆轉。

真性近視的分類有哪些?

通常我們習慣按照程度分類:

輕度近視:≤300度、中度近視:325~600度、高度近視:>600度

眼軸增長引起近視后則無法逆轉。當高度近視出現眼底病理性改變時,稱之為病理性近視,此時眼軸明顯延長(>26.5mm),屈光度多在800度以上。由于眼軸變長,玻璃體對視網膜存在持續牽拉,可形成黃斑劈裂、黃斑裂孔,孔源性視網膜脫離等,患者出現視物變形、視力突然下降的癥狀。

視盤周邊萎縮弧,豹紋狀眼底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

如何治療近視?

要做到“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早發現:建議小朋友在6歲之前要進行一次眼部全面檢查,明確孩子目前的視力、屈光度、眼軸發育和眼底情況。每3個月至半年復查檢查。具體檢查項目如下:①驗光:可采用電腦驗光、普通驗光及睫狀肌麻痹驗光。電腦驗光快速,但準確度較差;普通驗光,無需點藥散瞳,可作為屈光度數的初步檢測;睫狀肌麻痹驗光,最為準確,可作為配鏡的最終結果。②測量眼軸長度:眼部A超、IOLMaster均可測量眼軸長度,眼部B超可初步估量眼軸大致長度,是否存在病理性改變,如后鞏膜葡萄腫。③眼底檢查:排除眼底先天性病變,盡早介入治療。

2、早診斷:若出現低視力情況,則需采集患兒完整病史,進行睫狀肌麻痹下的驗光(不同年齡段選擇合適的睫狀肌麻痹劑),獲得患兒真實屈光度數。

3、早治療:若患兒為真性近視,則需佩戴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可配合中醫療法、藥物治療等,屈光度數穩定后,待18歲成年可行屈光手術治療。

矯正近視的方法有哪些?

1、佩戴框架眼鏡

框架眼鏡的優勢是安全、簡便。常用的普通單光鏡片材料多為樹脂,特點是不易破碎、較輕、抗紫外線,但易磨損。周邊離焦功能性眼鏡是特殊的近視防控眼鏡,在使用周邊離焦功能性眼鏡看物體的過程中,因為獲得的視網膜中心視力和周邊視力都比較清晰,眼睛所需的調節力較一般單焦點眼鏡要少,因此能夠有效阻止由于調節過度所引發的近視發展。但功能性眼鏡的使用有一定的條件,對于眼睛存在嚴重顯性外斜的兒童青少年,不建議佩戴周邊離焦功能性眼鏡,應當以佩戴普通單光眼鏡為主;對于有遺傳或者病理性近視的兒童青少年,佩戴周邊離焦功能性眼鏡控制近視效果不顯著。

佩戴角膜接觸鏡

角膜接觸鏡包含:①軟性角膜接觸鏡:驗配較簡單,佩戴舒適,但易有蛋白質沉著,透氧性差,佩戴不當易引起角膜炎等。②硬性接觸鏡:透氧較高,抗蛋白質沉著,可矯正規則與不規則散光,但驗配復雜,配戴者異物感稍強,需一定的適應期。③角膜塑形鏡:又稱OK鏡,通過機械壓迫、鏡片移動的按摩作用及淚液液壓作用達到壓平角膜中央形狀,從而暫時減低近視度數,一般夜間睡時佩戴,白天取出。佩戴角膜塑形鏡具有良好的近視防控效果,但降低的度數有限,一般為600度以內,驗配較為困難,并發癥較多。

藥物治療

諸多研究表明,在兒童青少年中應用低濃度復方托比卡胺或者低濃度阿托品等睫狀肌麻痹劑,能夠有效減緩其部分近視癥狀的發展進程,同時應配合正確的屈光矯正。

物理治療和中醫傳統療法

多篇文獻證實,可通過視功能訓練、調節功能訓練、穴位按摩、針灸等物理、中醫療法治療近視,但需到專業醫院配合治療。

除以上治療外,還需改變患兒的生活習慣,如: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不必要的電子產品接觸、減少糖攝入、改善坐姿等。

小貼士:一旦成了真性近視,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度數不要增長過快,保護好眼底,不要讓近視成為眼睛的“刺客”。

來源: 科普江西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