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尚潤生,山東威海人,2005年生,現就讀于廈門大學,致力于古生物和演化研究及科普活動
古生物學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和當今生物科學和物理學高度關聯的學科,無論是采取斷層掃描技術解析化石背后的秘密,還是通過地磁法、同位素化學法確定地層年代,古生物學的發展已經越來越接近一門實驗室科學。前些年,古生物業界內戲稱的好化石等于好文章的時代似乎已經要一去不復返了,不過當我們把目光移向150年之前,在19世紀,那個古生物學還是一門博物科學的時代,我們就會驚奇的發現那個還是遍地牛仔和拓荒者的美洲大陸上,兩位著名的古生物學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跑馬圈地”竭盡自己可能的發現新的化石、描述、命名。那是過去古生物的黃金時代,在而這段塵封在美國漫天的西部黃沙中的歷史,也因為這兩位科學家的激烈斗爭而被稱為“化石戰爭”
故事的第一位男主人公叫做愛德華-科普,1840年出生在美國費城的愛德華-科普是一位典型的美國小伙,擁有那個時代美國人的典型特質——勇敢、大膽以及傲慢,在那個時代,科普的家庭出身很不錯,他的爺爺托馬斯-科普在1821年在費城成立了一家小型航運公司,公司的經營一直很不錯。等到科普出生時,科普家已經算得上費城當地小有名氣的家族了,那時的科普家在費城郊外擁有一座莊園,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愛德華-科普從小就經歷和他人不一樣的教育,因為爺爺托馬斯和父親艾爾佛雷德都是貴格會成員,他們不愿讓愛德華過早的接受學校教育,而是讓年幼的愛德華-科普徜徉在家族莊園的奇珍異草之中。或許在今天看來這種想法讓我們不敢茍同,不過不得不說家族對小科普的教育卻十分成功,莊園中的各種生物極大地激發了年幼的科普內心對于自然的熱愛,同時也為科普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懷揣著對古生物學的熱愛,科普在21歲時說服了自己的父親贊助自己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而科普也并沒有讓父親失望,在大學的第一年科普就高效的產出了大量高質量的論文,于是乎一時之間科普在當時的學術界風頭無兩,與此同時憑借自己過人的才華和對自然科學敏銳,科普成功入選費城自然科學院,成為了當時費城科學院中最年輕的院士,在費城科學院中科普師從當時美國最著名的古生物學學者雷迪。
不過科普在費城科學院的安穩日子并沒有過太久,不到一年后美國南北戰爭爆發,血氣方剛的科普剛磨刀霍霍準備在戰場上好好應用自己學習到的解剖學技術,結果就被父親艾爾弗雷德運用家學傳承通過自家的航運公司將科普送到了歐洲,當時的歐洲可謂科學的中心,讓來自美國的科普頓時有了鄉下小伙進城的感覺,此時的歐洲學術討論正激烈的進行,無論是拉馬克的學生和居維葉的學生對古生物學定義的爭執還是赫胥黎等人在英國的影響,讓科普仿佛來到了新大陸,在歐洲的幾年里科普走訪各個國家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而在柏林大學,科普遇到了將會與他糾纏不清一輩子的男人——查爾斯-馬什。年長科普九歲的馬什當時正在柏林大學攻讀古生物學博士,正所謂他鄉遇故知,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日耳曼尼亞相遇的兩位美國人因為共同的研究領域和相似的性格感情迅速升溫成為至交好友。
故事如果到這里就結束的話,二人可能成為想日后沃森和克里克那樣的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可惜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在南北戰爭結束后,二人先后回到美國,那時的科普在美國學術界已經小有名氣又因為師從古生物大師雷迪而大家被看好將來繼承雷迪的衣缽成為美國古生物學家的領導者。而科普也一如既往的在學術界深耕細作,他描述了多種全新的生物,其中就包括美國境內發現的第一種肉食恐龍——鷹爪暴風龍。
相比起科普在美國學界的穩扎穩打,一時之間剛剛從德國回國的馬什顯得有些根基不穩,不過馬什卻有一個最大的外援——他的舅舅喬治-皮博迪。喬治-皮博迪是現代慈善的發起者同時是日后金融巨鱷摩根家族的最大資助人,僅僅這兩個頭銜就讓我們感受到馬什這位鉆石舅舅的不一般,相比之下小有家資的的科普家族在這位當時美國最大的社會公益家的面前只能說小巫見大巫。馬什回國之后迅速動用自己舅舅的鈔能力出資15萬美元在耶魯大學籌建了古生物的圣殿之一的耶魯大學皮博迪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直至現在仍是耶魯大學校內最大的博物館,而拿到贊助的馬什也順理成章的成為皮博迪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隨后馬什又繼續動用鈔能力在耶魯大學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古生物學系和第一個系統的古生物研究室,同時他又全面對標自己的好友科普在全美范圍內資助了大量動物園和植物園,正當人們以為美國的古生物學會在馬什和科普兩人的共同努力下蒸蒸日上的時候,不出意外的意外發生了。
當時的科普相比起馬什更加瘋狂地追尋化石,那時他甚至住在了采石場的邊上只為了能獲得第一手的化石資料,而就在科普一次興致勃勃的邀請自己的好友馬什參觀自己采石場出產的化石之后,科普卻發現自己采石場的化石產出自那以后顯著的減少了,經過一番調查之后科普才發現自己這個小伙子被馬什這個老同志不講武德的偷襲了,馬什買通了看守采石場的工作人員就這樣讓本該出現在科普桌子上的化石出現在了自己的研究室中,得知真相的科普勃然大怒,兩人也因此交惡。
而之后,科普像是走火入魔了一般瘋狂的研究化石,而這種瘋癲的狀態也使他的研究漏洞百出,終于在對蛇頸龍類的研究時,科普在自己老師雷迪已經給出過正確的蛇頸龍復原的情況下還是鬼使神差地把蛇頸龍的化石拼接反了,并聲稱自己發現了一類全新的蛇頸龍類型——短反蛇頸龍即脖子和尾巴是和雷迪老師發現的蛇頸龍相反的。盡管雷迪老師曾多次暗示科普他的錯誤,可科普還是執迷不悟甚至在后來又描述了另外兩種被他歸為“短反蛇頸龍”的物種,最終無奈的雷迪只能在費城自然科學院的一次例會上指出科普的錯誤——他拼接的蛇頸龍化石脊椎骨是反的。這個錯誤的離譜程度不亞于一位知名數學家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推導步驟中有一步1+1=3,恍然大悟的科普立馬嘗試收集并銷毀所有報道過“短反蛇頸龍”的資料。可得知了自己的對手犯了如此滑稽的錯誤馬什又怎么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立刻買下了所有刊載過科普論文的報刊,并花大價錢讓他們加印以至于科普的錯誤被鬧得人盡皆知,科普書年來在學術界積攢起的聲譽與瞬間消失殆盡。
做完一切的馬什還覺得不夠,于是他在報刊上公開撰文稱“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們沒有精力去挨個研究科普院士數以萬計的錯誤”,同時馬什對科普過往黑歷史的查找有初見成效,他成功的發現科普命名的鷹爪暴風龍(Laelaps Aquilunguis)中暴風龍的“Laelaps”曾被用來命名一種昆蟲,于是根據優先率科普的命名是無效的,馬什順水推舟將這一物種重新命名為鷹爪傷龍,由此堂而皇之的竊走了科普命名的成果。
經此之后兩人的關系可以說用形同水火來形容,而與此同時廣袤的美洲西部傳來了發現大量恐龍化石的消息,兩位積怨已久的古生物學家即將在西部這片廣袤的戰場上開展起一場爭奪化石的不死不休而戰爭。
化石戰爭(Bone War)正式拉開帷幕!
來源: 潤生和恐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