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睡眠對健康至關重要,但關于睡眠常常有諸多疑問。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解答與睡眠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大家都好奇的做夢現象。

一、人究竟需要多少睡眠?

不同年齡段的人所需睡眠時間有所差異。一般來說,新生兒每天需要 14 - 17 小時的睡眠;嬰兒為 12 - 15 小時;幼兒 11 - 14 小時;學齡前兒童 10 - 13 小時;學齡兒童 9 - 12 小時;青少年 8 - 10 小時;成年人 7 - 9 小時;老年人則通常為 7 - 8 小時。然而,這只是大致范圍,個體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的波動。有些人可能只需較少的睡眠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而有些人則需要更多。

二、為什么會失眠?

失眠的原因多種多樣。心理因素如壓力、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常常導致失眠。生活習慣方面,睡前使用電子設備、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過度吸煙、作息不規律(如頻繁熬夜、倒時差)等都可能打亂睡眠節奏引發失眠。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噪音過大、光線過強、溫度不適宜(過冷或過熱)以及床墊不舒服等都會影響入睡。此外,一些疾病如疼痛性疾病(關節炎、牙痛等)、呼吸系統疾病(哮喘、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神經系統疾病(帕金森病、腦卒中等)以及某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導致失眠癥狀的出現。

三、做夢是怎么回事?

做夢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階段。在這個階段,大腦的神經活動較為活躍,就像大腦在“放電影”一樣,各種圖像、情節和感覺在腦海中浮現。夢的內容可能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情感、壓力、潛意識想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白天經歷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比賽,晚上可能就會夢到相關場景;或者內心深處對某件未解決事情的擔憂,也可能在夢中有所體現。一般來說,人每晚都會做多個夢,但大多數夢在醒來后會很快被遺忘,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如在 REM 睡眠階段被突然喚醒,才會比較清晰地記得夢的內容。

四、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首先,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盡量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時間差。睡前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因為屏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影響入睡。可以通過泡熱水澡、閱讀紙質書籍、聽舒緩的音樂等放松身心的活動來替代。保持臥室環境適宜,調整好溫度、濕度,使用遮光窗簾和耳塞等減少外界干擾。適度的運動有助于睡眠,但要注意運動時間,不要在臨近睡覺前進行劇烈運動。飲食上,晚餐避免過飽或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如果存在心理壓力等問題,可以嘗試通過冥想、深呼吸訓練、心理咨詢等方式來緩解,從而改善睡眠質量。

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