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貴陽英語老師谷明萬堅守講臺的事跡在網絡上走紅。谷明萬原本是一名外科主治醫生,1985年從崗位上退休后,被邀請到一所夜校教授英語課。他獨特的學習方法和標準流利的口語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前來求學,于是辦起了英語輔導班,一教就是35年,培養了上萬名學生。
盡管已經90歲高齡,但谷明萬依然保持著教學的熱情,每個周末都會去給學生上課。視頻中,他滿頭白發,站在講臺上用風趣生動的語言給小學生上英語課,依然思維清晰,表達順暢。
貴陽90歲“大伯英語”谷明萬老師
谷老師的故事不僅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奉獻的象征,也是對人類認知功能和記憶力的一種頌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谷老師那樣幸運地保持清晰思維至高齡。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癡呆癥類型,正逐漸侵蝕著許多老年人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長壽編碼正是敏銳地發現了這個與中老年生活息息相關的潛藏“危險分子”,著力于為中老年人的腦健康與記憶力構筑一道新防線。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現狀
老齡化社會面臨嚴峻挑戰
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表現為記憶喪失、社會和職業功能喪失、執行功能減退、言語和運動缺陷、人格改變,以及行為和心理障礙。
在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期間,溫州舉辦了2024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第五屆腦健康與阿爾茨海默病甌江國際論壇,匯聚了超過一百名腦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及青年科學家。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大背景和“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驅動下,他們針對腦健康應用和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新進展、新趨勢及新成就進行了深入討論。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
截至2021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的患病率達到了約1.2%,這意味著在全國每十萬人中,就有大約1195人罹患此病或其他癡呆類型,其中35人可能因此死亡。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攀升,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達到峰值,從1990年至2021年,增長率高達242.5%。
《2024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攜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多個權威機構共同編纂而成。該報告顯示,從致死率角度來看,中國在全球的占比約為25.2%,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的總數已超過1600萬,其中接近1000萬人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給無數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
阿爾茨海默病成因
多種危機損害神經系統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原因是多方面的。約20%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陽性家族史,其一級親屬有很大的患病危險性。分子生物學研究證明,多個染色體上存在與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相關的異常基因位點,但這一因素的占比不到1%。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腦部結構和功能會發生一系列自然衰退的變化,這些變化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提供了土壤。神經元退化、腦體積縮小、腦溝加深等衰老跡象不僅反映了腦部功能的逐漸下降,也與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過程密切相關。特別是老年斑的形成,作為腦部衰老的一個顯著標志,其數量與阿爾茨海默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老年斑主要由β-淀粉樣蛋白沉積而成,它們會干擾神經元的正常功能,促進神經元的死亡,從而加速認知衰退的過程。
阿爾茨海默病使老年人認知衰退
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樣能夠加劇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缺乏規律的體育鍛煉、長期攝入高脂高糖的食物、頻繁熬夜等不健康的習慣都會損害神經系統的健康。
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也是阿爾茨海默病發病的重要風險因素。這些疾病不僅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還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高血壓可能導致腦血管硬化和微出血,糖尿病則可能引發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反應,高脂血癥則可能促進β-淀粉樣蛋白在腦部的沉積。這些病理過程都會加速神經元的死亡和認知功能的下降,從而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
目前尚無根治方法
中醫藥具有預防作用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全腦不可逆性腦功能損害的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治療主要側重于緩解癥狀而非改變疾病進程。由于該病的發病過程可能長達20至30年,且大多數患者在晚期才被確診,因此預防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近期,甘肅中醫藥大學科學研究與實驗中心在《Phytomedici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實驗驗證了中醫藥在緩解阿爾茨海默病方面的潛力。其中,一項研究聚焦于降糖中藥方劑——黃芪-葛根對藥。
《降糖中藥方劑(黃芪-葛根對藥)具有緩解阿爾茨海默病的潛力》
研究發現,黃芪能夠增強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而葛根中的葛根素則可以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恢復抗氧化防御物質的正常水平,同時減少腦組織中促炎因子和凋亡基因的產生。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因β-淀粉樣蛋白聚集而導致癱瘓的轉基因秀麗隱桿線蟲CL4176菌株作為樣本,發現黃芪-葛根能有效抑制AChE和PTGS2的活性,從而改善秀麗隱桿線蟲的神經興奮性,并抑制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
黃芪-葛根對秀麗隱桿線蟲的相關實驗
此外,《黃芪及其活性成分防治阿爾茨海默病機制研究進展》一文也指出,黃芪及其提取物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具有多種藥理作用,特別是其活性成分如黃芪皂苷、黃芪多糖等,在改善學習記憶方面表現出顯著效果。這些成分通過抑制β-淀粉樣蛋白的產生或聚集、抑制神經細胞損傷或凋亡、抑制神經炎癥等機制,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同時,黃芪的抗炎、抗氧化等藥理作用也為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中提供了潛在的應用價值。
精準營養,傳承智慧
中醫藥蘊藏長壽編碼的秘密
黃芪以其獨特的免疫調節、抗氧化和神經保護功能,在長壽編碼2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能夠有效提升機體的抵抗力,減少疾病侵襲,同時對抗自由基,延緩細胞老化過程。更重要的是,黃芪對于改善記憶力和認知功能的積極作用,為老年人提供了對抗認知衰退的有效武器。
通過現代科技的精準提取與純化技術,黃芪中的有效成分得以高度濃縮,從而發揮出更為顯著的健康效益,不僅承載著中醫藥數千年的深厚歷史底蘊,更是科學智慧的璀璨結晶。
通過汲取中醫智慧,增強身體的自愈能力,可能為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這一困擾眾多家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全新思路。在找尋長壽秘訣重塑基因編碼的道路上,科學家們發現,調節體內環境,促進大腦健康,兩者協同作用,能夠為追求健康長壽找尋的人們筑起堅實的防線。這是對傳統與現代健康理念的完美融合,更是對中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深刻洞察與積極回應。
黃芪對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預防作用
中醫藥在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抗衰經驗,茯苓、石斛等珍貴藥材作為宮廷養生秘方中的常客,歷來被視作歷代帝王延年益壽的秘密武器。中醫藥通過精細的陰陽調和、氣血補益等獨特方法,全面激活并提升機體的內在功能與抵抗力,為有效延緩衰老、實現長壽目標提供了堅實的健康編碼。這一古老而智慧的醫學體系,正引領著人們走向更加健康、長壽的生活。
來源: 科普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