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第四屆風景園林與公園城市主題交流會議在成都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成都市風景園林學會承辦,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天藝生態科技創新研究院協辦。

公園城市理念提出6年來,成都以及全國多地在推進公園城市的建設中,形成了豐厚的創新理論成果和實踐案例。本次會議以“公園城市創新示范與綠色發展”為主題,研討公園城市建設的政策法規、理論體系、建設規劃和標準編制等,交流成都、北京、深圳、蘇州等地方實踐經驗,探索城市新發展模式和風景園林轉型發展策略。從風景園林專業角度,為公園城市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服務百姓生活。本次會議列入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目錄(2024)》,也是中國科協科普能力提升項目乙類“風景園林與百姓生活”系列活動之一。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李如生、副理事長賈建中、副理事長王磐巖、副秘書長付彥榮、副秘書長邊東昱、成都市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陳明坤以及10余位專家學者,140余位高校及企事業單位代表參會。

·大會開幕式·

開幕式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李如生、成都市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陳明坤分別致辭。開幕式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主持。

李如生理事長講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公園城市理念,為城市綠色發展指明了新方向。6年來,成都市積極探索、創新實踐,形成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創新性、示范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擴綠降碳,多維增綠,厚植城市生態基底,系統構建城市綠色空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營造公園場景、打造公園社區,功能體驗豐富化、消費場景多元化、業態融合綜合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制度,逐步出臺保護建設條例、建立標準體系,推出公園城市指數,確保公園城市建設依法依規、有力有序推進。同時,全國上海、深圳、杭州、蘇州、昆明等多地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公園城市建設探索和實踐,推動風景園林轉型發展。自2018 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已聯合相關單位舉辦3屆主題交流會,從風景園林學科角度,為公園城市理論探索和實踐貢獻了智慧和力量。本次交流會將進一步交流公園城市創新成果與實踐經驗,研討風景園林轉型發展新路徑,探索城市新發展模式,協同相關專業和行業,譜寫美麗新篇章。

陳明坤理事長表示,公園城市順應人與自然關系的演進規律,是生態文明引領的中國現代化城市的新理念、新實踐,著力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風景園林是公園城市的核心示范載體和重要活力觸媒,具有空間的主體性、形態的融合性、功能的復合性、特色的引領性作用,是實現公園城市生態、經濟、文化、美學、生活、社會多元價值的關鍵系統。希望與會嘉賓,分享交流優秀研究成果和創新實踐經驗,為全國風景園林領域的研究與實踐,為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提供有益啟示和借鑒。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賈建中主持開幕式

·大會報告·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理事長、住房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李如生

《百姓園林——風景園林轉型發展思考》

當前,風景園林轉型機遇與挑戰并存。城市轉型、存量改造需求迫切,經濟社會轉型要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新技術迭代需提升治理能力。我們應以人民為中心,打造百姓園林,突出公園城市特點,考慮生態價值,讓城市成為宜居大公園。從發展路徑看,要厚植生態本底,構建生態格局,開展修復與保護,推行低碳行動。塑造新模式上,建設公園城市,探索“公園+”等模式,推動城市更新。同時,聚焦百姓園林生活,開展公園體檢,構建服務場景體系,調整建設理念,打造多元活動和消費場景,構建綠道體系,整合資源協同推進。傳承文化基因,探索治理新模式,讓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讓人民享受高品質園林生活。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磐巖

《城鎮風景園林標準再梳理》

報告通過深度剖析全文強制性國家標準《園林綠化工程項目規范》GB 55014-2021編制歷程與內容,闡述了《規范》作為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的價值意義,旨在保障多方安全與公共利益,促進資源節約利用等。《規范》作為城鎮風景園林標準體系的核心基礎標準,規定了園林綠化工程功能項目功能、性能與技術措施的底線要求;基于新時期空間治理要求的“城市綠地—園林綠化工程”管控內在聯系梳理,可支撐生態文明背景下城鎮風景園林建設技術把控,有助于標準與體系建設。同時,希望具有公園城市建設實踐的城市,積極總結經驗,形成標準,助力城鎮風景園林高質量發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風景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忠杰

《公園城市: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報告首先解讀了公園城市提出的時代背景、內涵與特征,對成都公園城市從首提地到示范區的創新實踐與成效進行了總結,結合不同地域的實踐案例提出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的多元化路徑。報告提出,公園城市與花園城市是當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綠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發揮風景園林學科優勢探索中國理想人居模式和城市新型營建模式的重要實踐,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新范式。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張云路

《公園城市:新時代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報告深入探討了我國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節點及其發展規律。首先,通過實際城市建設項目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發展里程碑,展示了各階段綠色發展理念的演變與創新。其次,通過總結不同城市階段的綠色發展規律,提煉出核心目標與耦合特征,為后續研究奠定理論基礎。并分析了公園城市的學術研究與實踐探索,為往后的建設提供了多維視角。在此基礎上,對地方探索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展望了未來公園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與潛力。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明坤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實踐探索》

公園城市理念提出六年來,成都持續推進公園城市創新實踐探索。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進行理論探索、建設規劃、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構建。圍繞多層次城園融合、城綠滲透,塑造公園城市形態,構建全域公園體系和天府綠道體系,實施五綠潤城、百花美城、千園融城行動,營造生態、鄉村、綠道、街區、社區等多類型公園場景。風景園林作為城鄉人居環境的重要支撐系統,在公園城市探索實踐中,發揮其空間主體性、形態融合性、功能復合性、特色引領性作用,以全齡化人群的需求為導向,堅持復合功能、業態融合,生態場景基礎上的文化、生活、消費等多元場景疊加,推進生態價值轉化,通過綠色賦能,促進實現公園城市生態、經濟、文化、美學、生活、社會多元綜合價值,探索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新宇

《花園城市——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生態圖景》

建設花園城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國首都的城市整體預期和殷切愿景期許,是為北京擘畫的和諧宜居之都生態圖景。2024年,北京陸續發布《關于深化生態文明實踐 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以及《首都花園城市規劃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花園城市建設就是要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夯實大國首都的生態基底。花園城市建設就是把首都建設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花園城市建設就是把首都建設成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諧宜居城市。

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于光宇《山海連城·公園深圳——深圳公園城市營建之路》深圳經過四十多年發展,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綠色生態空間,形成半城半綠、山海相依的獨特格局,建成“千園之城”,為人與萬千物種的共棲提供了良好環境。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深圳持續深化細化一張藍圖建設公園里的城市,推進從“千園”到“一園”,圍繞“山海連城·公園深圳”的目標,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魅力生態骨架,促進城園融合發展,讓整個城市成為一座天人合一的超級大公園。

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志強《蘇州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探索與實踐——以<蘇州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編制為例》在剖析“公園城市”內涵及典型城市范例的基礎上,結合蘇州“自然山水園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園”的空間特色,從構建山水林園湖城生命共同體、彰顯蘇州園林遺產人文價值、打造“公園+”蘇式生活三方面,闡述《蘇州市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編制思路及框架,為建成具有蘇州特色、生態結構完善、與社會經濟體系深度融合的“公園城市”,探索“自然里的人間天堂,人人喜愛的山水蘇州”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的“蘇州模式”。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靜

《公園城市,重新定義公共生活》

公共空間是城市公共生活的載體,如何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并將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存量時代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議題。本次分享以成都鐵像文旅環空中慢行交通體系為實例,闡述開放、連接、激活三大設計策略如何重塑公共生活紐帶;通過邊界融合、空間整合以及價值聚合,精細化構建公共空間,深入探討在公園城市建設中,通過優化公共空間的功能和品質,豐富市民公共生活的途徑。

·交流對話·

交流對話環節,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規劃師、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院院長于光宇,咸寧市風景園林學會秘書長葉建軍,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張新宇,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教授楊青娟,四川天藝生態科技創新研究院董事長、天藝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黃遠祥,四川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余小芳,六位嘉賓圍繞公園城市建設帶來的影響、公園城市場景后期運營管理、公園城市建設到現階段有那些問題需要解決、公園城市后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話題展開交流討論,嘉賓們表示公園城市建設促使高密度城市向綠色空間轉變,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構建了生態廊道,修復了城市的生態體系,促進了生態多樣性的發展,對城市的發展和居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就公園城市建設到現階段,面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了思想碰撞,促進了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提出公園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應注重“人城產”融合,注重城市生態體系環境的修復,加大對公共空間的打造,如小口袋公園等,并鼓勵百姓參與其中,共同創造理想的公園文化。同時,不斷探索新的理論體系和政策應用,加強對公園城市管理運營的研究,實現更精準、科學的發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公園城市的發展邁向更美好的未來。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明坤主持交流對話。

·閉幕式·

閉幕式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賈建中進行大會總結。他講到,本次會議的報告內容涉及廣泛,內容豐富,多角度交流了公園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目前,公園城市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總體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公園城市建設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是一件長期的事情,風景園林對于城市發展的作用,需要廣大風景園林科技工作者,增強信心、發揮作用、全面參與。

他強調,要持續深入研究新時期公園城市理論概述、標準框架、以及管理機制體系;加強協調支持各城市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場景營建實踐工作;深入探索公園城市背景下,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包括投資,運營及管理的新路徑、新方法、新形式;努力推動公園城市學術研究,著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公園城市發展的內在機制、外在形式和實現方式,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為人們創造更加宜居、宜業的美好環境。

最后,他代表主辦單位感謝各方的辛勤付出,期待公園城市建設發展越來越好,期待未來更好的,滿足人們更美好的生活。

會議期間組織參會人員前往2024世界園藝博覽會主會場、天府藝術公園進行現場技術交流。

來源: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