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聯合國糖尿病日的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旨在呼吁將糖尿病患者的整體幸福感置于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核心,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要關注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甜蜜殺手”,我國已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國。2017年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2.8%,估計患者總數約為1.298億,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達35.2%,且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特征的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性、進展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礙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

二、糖尿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糖尿病的典型表現“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下降。

糖尿病的不典型癥狀:皮膚瘙癢、易饑餓、視物模糊、疲倦、視力下降、易感染、手足麻木、口腔疾病等。

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有的僅是“兩多”,有的僅有“一多”,有的僅表現為糖尿病的不典型癥狀,甚至有些人是在體檢時發現血糖高,而自己并沒有任何癥狀。總之,糖尿病的表現多種多樣,可以很明顯,也可以很隱匿。

糖尿病目前還無法根治,其并發癥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致殘及致死率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及社會整體醫療資源耗費增加。糖尿病是可控可防的,患者若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主動學習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堅持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及配合藥物治療,規律的監測血糖,是可以很好控制糖尿病的。

三、糖尿病診斷標準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1.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提出的診斷標準,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均可診斷為糖尿病:

(1)典型糖尿病癥狀加上隨機血糖≥11.1mmol/L

(2)典型糖尿病癥狀或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

(3)典型糖尿病癥狀或加上OGTT 2 h血糖≥11.1mmol/L

(4)典型糖尿病癥狀或加上HbA1c≥6.5%

無糖尿病典型癥狀者,需改日復查確認。

2.注意事項如下:

(1)隨機血糖:指不考慮上次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靜脈血漿葡萄糖。

(2)空腹血糖:至少禁食8h后清晨測量的靜脈血漿葡萄糖。

(3)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將一定量的葡萄糖粉(兒童與成人用量有所差別)溶于水后口服所做的試驗。

(4)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從喝第一口糖水開始計時,2h測量的靜脈血糖。

(5)糖化血紅蛋白(HbA1c)必須采用標準化檢測方法且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可以作為補充診斷標準。

(6)在急性感染、創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出現的暫時性血糖升高,不能診斷糖尿病,須在應激消除后復查。

(7)兒童的糖尿病診斷標準與成人一致。

四、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成年高危人群是指下列任何1個及以上因素者: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齡≥40歲。

(3)體重指數(BMI)≥24 kg/m 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4)一級親屬有糖尿病史。

(5)靜坐生活方式。

(6)有巨大兒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綜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壓史,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0 mmol/L 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藥治療者。

(11)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類固醇類藥物使用史。

(13)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或抗抑郁癥藥物治療。

(14)中國糖尿病風險評分總分≥25 分。

2.兒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

超重或肥胖的兒童和青少年,且合并以下3項危險因素中至少1 項:

(1)母親妊娠時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

(2)一級親屬或二級親屬有糖尿病史。

(3)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綜合征、高血壓、血脂異常等。

五、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高血糖可危害人體多個臟器組織,導致感染和多種急、慢性并發癥。

1.感染: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癤、癰)和真菌性陰道炎。

2.糖尿病急性并發癥:低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滲性高血糖狀態。

3.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糖尿病足等。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控制、合理運動、血糖監測、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統稱為“六駕馬車”。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糖尿病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通過降糖、降壓、調脂、抗凝、控制體重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等綜合管理,最終達到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目的。糖尿病雖不能治愈,但可控可防,通過這些科學的管理方法,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和學習,照樣可以享受幸福的人生。

來源: 糖尿病專科護士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