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可以燃燒嗎,你見過能夠燃燒的“冰塊”嗎?在上世紀30年代,人們發現運輸天然氣的管道出現了奇怪的冰塊,并且造成了堵塞。

1927年,在克里米亞大地震期間,黑海海面燃起了一場熊熊大火。在分析事故造成原因時,人們卻發現預想中的爆炸源頭硫化氫在水中的含量太少,不是引起這場火災的罪魁禍首,后經研究發現,主要爆炸成分是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水化甲烷的固體物質,俗稱可燃冰。

到底什么是可燃冰呢?可燃冰學名是天然氣水合物,也稱氣體水合物,是由天然氣與水分子在高壓(>100大氣壓或>10MPa)和低溫(0~10℃)條件下合成的一種固態結晶物質。因天然氣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也有人叫稱其為甲烷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外貌類似冰雪,卻可以像酒精塊一樣被點燃,因此得名“可燃冰”。

可燃冰有著能量密度高、雜質含量少、分布地區廣泛的特點,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其分解得到甲烷等氣體,是許多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

可燃冰的特點決定了其具有較高的能源戰略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從能源未來的角度考慮,可燃冰儲量巨大,有望成為未來全球能源供應的重要來源,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相比于傳統化石燃料,可燃冰燃燒產生的污染更少,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考慮,可燃冰的形成、分布和開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對于深入了解地球科學、推動能源科技進步有著重要影響。

如此重要的可燃冰,具體是怎樣形成的呢?首先,需要特定的低溫高壓條件,因此,可燃冰通常存在于海底或凍土區域。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天然氣中的甲烷等氣體分子會與水分子結合,形成類似冰的籠形結晶化合物。可燃冰形成后還需要穩定的地質構造條件,以確保其能夠長期保存。

海底是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尤其是在大陸架邊緣和深海平原等區域。除了海底,在高緯度地區的凍土區域,如北極和南極附近,也廣泛存在可燃冰分布的跡象。此外在一些內陸湖泊和河流的深水區域,也可能找到可燃冰的蹤跡。

全球范圍內,可燃冰的儲量十分巨大,但其開采技術面臨諸多挑戰,如何確保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環保以及經濟性等問題亟待解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可燃冰的商業化開采前景正在日益明朗,有望在未來成為重要的能源供應方式之一。同時,各國也在積極探索和研究更為高效、環保的開采技術,以推動可燃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燃冰的開采技術目前包括降壓開采法、熱激開采法和抑制劑開采法。降壓開采法是指通過降低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壓力,使其分解并釋放出天然氣,這種方法需要精確控制儲層壓力,以確保安全有效地開采。熱激開采法是指通過向天然氣水合物儲層注入熱量,使其受熱分解并釋放出天然氣,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但可以提高開采效率。抑制劑開采法是指通過向天然氣水合物儲層注入化學抑制劑,改變其相平衡條件,從而使其分解并釋放出天然氣,這種方法需要選擇合適的抑制劑,并確保其對環境和人體無害。

當前可燃冰開采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儲層穩定性問題、開采成本問題以及安全問題。天然氣水合物儲層通常位于海底或凍土區,地質條件復雜,儲層穩定性差,給開采帶來極大挑戰。開采難度較大使得開采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開采成本較高。同時,在開采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等污染物,可能引發的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也會對人員和環境造成威脅。

作為一種新興能源產業,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同時,其清潔、高效的特性也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來源: 青島市青年科學家協會